用运营思维打造报纸副刊的“百草园”

28.10.2014  16:26

        核心阅读

        传统副刊较少以新闻性见长,多以专栏形式出现,或邀约名家进行写作,或自行征集稿件,或者发动民间写手。自媒体与新媒体发力后,开始吸引了大量的写作者,与传统副刊间隔时间较长的发表周期相比,新型网络媒体有其随时发布、即时更新的优势,这对于写作者而言,吸引力更大。而更重要的是,自媒体和新媒体上呈现的作品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更简洁、生动、生活,个性突出又易于传播。运营中讲究的是开放式的平台和共同语言,所以传统副刊在坚守自己对于品质追求的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并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

          随着移动通讯端的蓬勃兴起,自媒体、新媒体在与互联网的共生裂变之中急速发展,作为纸媒昔日强劲“后花园”的副刊更是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发表周期长、选稿门槛高、信息更新慢、形式变化少、内容活跃度低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成为了纸媒副刊的致命伤。那么,传统副刊应当如何自保,同时又在自保中创新求变,发现自己的独到优势呢?笔者认为,应当尝试将运营思维嫁接到报纸副刊的编创过程中,着力于观念的开放、路径的多元、资源的整合几个方面,让报纸副刊从原来“躲进小楼成一统”变成一个能容纳大千世界,却又不失其文化基因的“百草园”,从而在新媒体时代为自己赢下一方立足之地。

          重构报纸副刊的内容体系

          报纸副刊自诞生以来似乎就种下了“三文”主义的基因,即文化、文学和文艺,使得副刊以一种较为出世的姿态生存在主流纸媒之上,其或清新雅致或悠远厚重的气质一度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然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并非只是传播方式的变化,还有信息内容主体的深刻变革。新媒体和自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读者对于阅读习惯和接受美学上的变化,读者对于阅读产品在多元化、时效性、实用性和娱乐度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这也迫使想在当今媒体大潮下生存的报纸副刊需要进行自身的产品调整,逐渐完成从旧闻到新闻,从谈资到谈知,从文化到生活等方面的渐进式转变。然而重构副刊的内容体系,更需要的是主动把握市场的脉搏,顺应市场的变化,让整条采编的产业链良性运作起来。

          这其间有两个要点,第一是要增加文化触角的延展性,体育、文娱、社会现象等,只要是时下的热点,都可以尝试用文化的视角去挖掘和解读。例如《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在世界杯期间曾刊出的《巴西世界杯谁能夺冠·霍金和高盛做预测》《从中国蹴鞠到现代足球》等,正是用文化视角去链接或者玩味当下的热点,拓展了副刊可以涉及的内容版图,也有了更大的“跳舞”空间。

          第二是要提升副刊的功能性和服务意识,例如特意邀约科普作者,对当下民间流传较多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微信朋友圈流传较广的一些段子,或者真假难辨的观念进行科学分析,给公众提供一种正确的看问题的角度,例如《坐以待病》《花椒是橘子的亲戚》等话题,不仅提供了大量实用而有效的信息,而且在行文之中又不失副刊所独有的优雅格调、文学笔触和可读性。

          更新文化传播的表达方式

          文化传播的表达方式深刻地受到某一个时代、某一些主流人群的欣赏、阅读甚至看待世界的方式、角度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语言编码方式的变化。

          传统副刊较少以新闻性见长,多以专栏形式出现,或邀约名家进行写作,或自行征集稿件,或者发动民间写手。自媒体与新媒体发力后,开始吸引了大量的写作者,与传统副刊间隔时间较长的发表周期相比,新型网络媒体有其随时发布、即时更新的优势,这对于写作者而言,吸引力更大。而更重要的是,自媒体和新媒体上呈现的作品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更简洁、生动、生活,个性突出又易于传播。运营中讲究的是开放式的平台和共同语言,所以传统副刊在坚守自己对于品质追求的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并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

            西湖副刊中的“杭州人走世界”版面就如同是副刊中的新媒体,邀约散布在海外的杭州籍人士,以他们的视角观察世界,每周一期根据内容分为海外生活、海外见闻、域外视界等,内容广泛,视角多样,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这些见闻“保鲜度”颇高,很有“海外记者即时报道”的新鲜感、现场感。在此类报道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的分享意愿,这种积极分享的意愿是非常容易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再加之浓郁的异域风情、现场感十足的图片,与微信朋友圈的模式极为相近,有所不同的是图文的质量依然保持了副刊的水准。

            打破文化资讯的时空界限

          运营中讲求的另一个要点是资源的整合与模式的创新,那么套用到副刊内容的规划与设计上,就是采编思路的整合与创新了。传统副刊习惯于讲一些“旧闻”,文化历史中的“遗珠”,轶文背后的故事等,似乎翻开副刊就与当下新闻暂时中断了联系,不在一个“服务区”了。然而笔者认为,更为可取的方式是将新闻和旧闻用一种合适的方式链接起来,简而言之就是“新闻旧说”或者“旧闻新说”的方式,提升了资讯的体量和质量。例如西湖副刊在世界杯期间推出的《从中国蹴鞠到现代足球》,一方面调侃了让人揪心的中国足球,另一方面又细数了足球源自于中国蹴鞠的历史与变革,最后还详细介绍了世界杯足球在技术上的演进,可谓是用一组文章将古今中外的足球说了个通透,不仅信息量大,又能让读者感到兴味盎然,这样的有益尝试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纵观新的传播环境下移动终端对于传统纸媒副刊所带来的挑战,这种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力,恰好激发和触动了副刊编创人员去积极地思考和寻求改变,来顺应市场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只要我们能推开“三味书屋”的门,一方面走进更开放、活泼、多元化的“百草园”当中去,另一方面也积极传承纸媒副刊的文化基因,将两者更好的融合起来,报纸副刊依然会在传媒科技变革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绽放出自己独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