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把握新常态

01.04.2015  18:30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运行规律,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待经济新常态。新旧常态转换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由高速增长轨道转到中高速增长轨道需要经历一个减速换挡的过程。在这一转轨过程中,原有增长动力逐步减弱,而新的增长动力在孕育和形成之中。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增长动力上,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外需拉动转为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内需拉动;在需求结构上,消费需求升级,“吃穿住行用”需求占比相对下降;产业结构上,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比重越来越高;财富分配上,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

      (2)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出现了部分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劳动力供给过早出现“刘易斯拐点”等问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城镇化、老龄化对推动内需将产生长期效应,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发展的机制正在加速形成等趋势。因此,要站在全局高度处理问题、引导趋势,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推动形成好的经济发展常态。

      (3)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看待经济新常态。进入经济新常态,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需要从整体上统筹推进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变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值和信息化等增长要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要素升级和重组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能够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进入加速阶段,将人口和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或区域向高效率部门或区域转移能够产生巨大的增长动力;目前许多制度还不成熟、完善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通过制度变革调动经济主体创造性、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预期等能够极大地激发经济活力。

      (4)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看待经济新常态。现在一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因此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国际国内经济关系。美国正在开启以信息技术革命、制造业革命、新能源革命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传统商业模式和现有的产业体系将带来颠覆性冲击。同时,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面临深刻变革,对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带来新挑战。我们既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要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大规模走出去,按照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经济新常态在江苏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江苏要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上为全国探路,就必须在发展理念、思路举措、方式方法上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运用战略思维,扭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个关键。运用战略思维就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目前,江苏虽已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大部分制造业还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中低端,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就是抓住了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矛盾。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需要深化改革创新,启动政府和市场双引擎,发挥政府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牵引、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运用创新思维,突出创新驱动这个核心。运用创新思维就是善于改变思维习惯、突破陈规,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江苏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直接决定着江苏能否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江苏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体制机制不够活、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比较少,创新驱动成为影响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需要更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瓶颈,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全民科学素养,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坚持运用底线思维,守住生态环境这个底线。运用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把握主动。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既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就必须坚守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的生态界限。守住生态环境底线,需要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一方面,划定生态红线,形成违反追责的刚性约束;调整产业结构,为环境减负;确定节能减排“硬任务”,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城乡居民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行为。另外,还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及技术等手段,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作者:孙肖远,江苏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本文转载自新华日报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