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全省发展的主旋律

23.07.2017  07:36

  扫描二维码,观看“1+13”环省行滚动直播

  “1+13”记者冒着酷暑采访,在异常闷热的葡萄大棚里,后背如水洗一样。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余萍摄

  南京江北新区的高定位引起环省行记者的极大兴趣。镇江日报记者谢道韫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

  南通发展新定位:

  从“上海北”到上海“北大门

  泰州日报记者王庭君报道从接轨上海到“北上海”“上海北”,再到上海“北大门”,南通发展定位的不断升级,既是省委、省政府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的深远谋划,也是南通坚定不移推进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不懈追求。

  站在沪通长江大桥北端向南方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横卧长江之上。中交二航局一标段项目部常务副总经理李有为告诉记者,一标段已完成84%工程量。沪通大桥将为南通加速融入上海增添又一条黄金通道。

  融入上海一直是南通的梦想,长期以来,南通与上海的民间交流与经济合作就很频繁。上海的超高层建筑(29层以上),每100幢就有15幢由南通建筑铁军承建;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南通是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保障基地,70%农副产品供给上海。

  目前南通共有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等7个合作园区,从上海吸引或“”来亿元以上企业近百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被称为沪通产业合作“七朵金花”。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将按照省政府批复的《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重点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交通体系功能化、产业发展协同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上海“北大门”。

  如今,扬子江城市群的大幕徐徐开启,与建设上海“北大门”的蓝图交相辉映,机遇再次垂青南通,带动沿江各市共同发展。

  南京江北新区:

  这里处处是“首台”“首套

  南京日报记者张希报道起点高、标准高,成了参加“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的省和各设区市记者对南京江北新区最深印象。

  江北新区研创园,作为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集聚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阿里巴巴创新中心等平台项目。在这采访,听到最多的词是“首台”“首套”。走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记者发现这里就像一个科技创新成果陈列馆。南京工业大学院士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在关键时候“挽救”了南通一个投资达100亿元的制浆造纸项目。一张神奇的“”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将黑臭的造纸废水,“吃干榨尽”。

  而这里的运作模式同样让人吃惊——全球遴选领军人才当项目经理。去年,骆敏舟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所常务副所长的岗位辞职,应聘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担任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入职时间不长,他已经成为机器人的“大家长”。在他的研究院,国内首创的多功能服务机器人手爪问世了。此外,这里还孵化出国内首创关节型六轴机器人核心操作系统、国内领先的智能浮动头机器人打磨系统等。

  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得最多的是德国工业4.0。工业4.0的精髓是什么?江北新区索性将德国推进“工业4.0”的重要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生产设备和结构技术研究所(IPK)请进门,联手打造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里,一家叫Discovery的咖啡馆被誉为“南京学历最高”的咖啡馆。它的股东中有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位海归博士。咖啡馆的发起人之一、南京高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总经理顾凯说,近几年,生物医药谷落户的创业企业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海归”。大家经常在电梯、食堂、会议室遇到,总有许多前沿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大家特别希望有个咖啡馆开展活动,于是一群专家学者众筹了这个咖啡馆。

  用足用好“国家级”名片,江北新区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起飞路。

  宿迁耿车:

  “垃圾镇”逆袭成了电商“淘宝镇

  宿迁日报记者王晨、史伟报道22日上午,在耿车镇大众村的优雅家具有限公司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工做厨柜等家具用的各种面板。66岁的老板邱永信告诉记者,他的厂子虽然仅有40名工人,但靠电商销售,一年销售额能达到2000多万元。“去年‘双11’,几个小时网店就接单超过100万元。

  邱永信曾是耿车镇第一个做废旧塑料产业的带头人,当年,他收废品、烤鞋底、加工塑料纸……用他的话说,在塑料垃圾的“臭味”中挣到了“第一桶金”。

  在邱永信等人的带领下,耿车镇的塑料加工产业迅速崛起。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加工基地,每年加工废旧塑料近300万吨,产值达80亿元。“在垃圾堆里淘金”,让群众腰包迅速鼓了起来,但耿车的环境也受到了极大伤害,“耿车味”,成为耿车污染的代名词。

  邱永信也是耿车镇第一个转型者。他试水淘宝家具店,生产钢化茶几、学生柜、餐柜、办公桌、老板椅,从而关掉了干了26年的废旧塑料生意。

  带有刺鼻气味的GDP不能再要。绿色转型,必须壮士断腕。2016年初,宿迁全面启动耿车片区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4887户违规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96个交易货场全部关停,一举解决了困扰群众30年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下,群众开始向电商转型。全镇3123户实现了转型发展,如今大大小小的家具工厂已经开了581家,网店达到2253户。昔日的“垃圾镇”转型成了全国知名的“淘宝镇”。

  采访中,邱永信告诉记者,他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创业。“现在市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家具品质要求也在提高,前段时间我专门去河北调研了牛皮沙发、牛皮床和牛皮椅子,计划生产高品质、上档次的高档家具。

  邱永信的三次创业之路正是耿车镇乃至宿迁市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以电商产业为例,目前宿迁市网络创业呈现“井喷”态势,全市活跃网店达5.2万家,中国“淘宝镇”“淘宝村”分别达到6家、50家,2个乡镇实现“淘宝村”全覆盖。

  环省行记者:

  用汗水见证“强富美高”新江苏

  新华日报记者王世停报道“再等几分钟,我要补个镜头。”22日下午3时,似火骄阳下,南京日报摄影记者冯芃一路小跑到葡萄大棚前,一阵啪啪啪快门声响起,汗水顺着脸颊沾湿了相机。在他身边的是中江网记者蒋文超,身上的防晒衣从袖口到肘部早已被汗水湿透,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上来……此时,室外温度已经突破40℃。

  3天来,“1+13”省市党报全媒体行动第一分组先后走进南京和镇江,来自苏南五市的19位记者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园区厂房、乡间大棚、街头巷尾……用眼观察,用笔记录,用心思考,用摄像头去捕捉最鲜活的发展场景。时值三伏盛夏,与他们同行的,是持续38℃以上的高温。

  21日采访团走进镇江恒顺醋业集团,在闷热的翻醅车间里(因生产工艺需要不能使用空调),呆上一分钟都会汗流浃背。为了拍到一张完整的生产线照片,苏州日报摄影记者高明专门爬到车间里的一个小铁架上慢慢寻找最好的视角;在晒醋区,2万多个醋坛子蔚为壮观,高温下的坛子摸上去都烫手,但为了拿到一张全景,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余萍用“无人机”航拍,一拍就是半个小时。20日在南京市江宁区的美丽乡村,走进爱情小镇的一处“教堂”,刚准备吹空调休息片刻,却恰逢一对新人在那里拍婚纱照,大伙立刻来了精神,“长枪短炮”全上阵,快门声响个不停。

  “每个城市只有2天的采访时间,我想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思考,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准确和客观的城市印象。”苏州日报资深记者姚喜新说,这次全媒体行动的一大特点是“异地写稿”,即A市的记者去写B市的报道,换个视角审视兄弟城市的发展,借鉴“他山石”的好做法,让他感到很新鲜。常州日报记者芮伟芬说:“气温虽高,我们的热情更高。见证各地‘强富美高’新发展,一刻也不能停下脚步。”无锡日报记者单红则认为,本次活动主题是“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作为参与者之一,尤需拿出“砥砺奋进”的精神。

  采访团的敬业和专业感动每一位采访对象。“没想到天气这么热,又是周末时间,竟然会有这么多记者来到农村一线采访,在田间地头一采就是几个小时。”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党委书记王志坚说,大家都是在用汗水践行和见证“强富美高”!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