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轧钢厂转型“做电影” 无锡“华莱坞”玩转“光影魔法”

12.07.2015  11:15

  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

  无锡“华莱坞”玩转“光影魔法

  

  不久前,投资额高达4.5亿元的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在无锡“华莱坞”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制作方星皓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拍电影”到“做电影”已经成为电影工业的一大趋势,这部中国投资额最高的电影,有大半资金用于特效制作;而“华莱坞”在数字拍摄和后期制作站在中国电影工业的制高点,并且集申报、摄制、发行和交易全产业链于一体,这正是公司从北京搬至无锡,并在此成立了7家分公司的原因。

  “华莱坞”,是业界对无锡数字电影产业园的简称,它的前身,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无锡滨湖区委书记袁飞告诉记者:“这座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是滨湖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滨湖正在努力成为无锡的商务、科教、旅游、创意设计和自然生态的城市核心功能区。2007年太湖水危机后,雪浪初轧厂整体搬迁,老厂房被改造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轧钢厂最红火时,一年销售百亿税收一亿,而电影产业园仅今年1至4月税收就达5200万元,全年销售额预计15亿元,成了产业成功转型的生动例证。未来3至5年,园区将引进影视及其衍生产业企业500家,集聚影视人才3万-5万人,实现影视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300亿元。

  从轧钢厂到梦工厂,滨湖并不是心血来潮,拍脑袋决策。滨湖南依太湖、北靠长江,山水优美,名胜众多,一直是影视剧的热门取景地,区内既有三国城、水浒城、唐城等影视基地,又有国家级动漫基地,还有江南大学、同方软件和盛大网络等院企构筑的人才基础。瞄准了数字拍摄和后期加工,“华莱坞”2013年一开园,就赶上中国电影爆发式增长浪潮,总经理施娟告诉记者,园区两年就聚集了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影视企业,拍摄和制作的影视剧超过200部,其中不乏《变形金刚4》《忍者神龟》《武媚娘传奇》《太平轮》《环太平洋》《饥饿游戏3》等大片和名剧。施娟说:“数字特效是影视产业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也是花钱最多的部分,拥有这些技术的公司好比是影视业的‘魔法师’,而华莱坞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中国最好的‘魔法学校’。

  “我们始终认为,搭建一个产业发展平台,让剧组到这里来能找到剧本、资金、演员,让技术公司到这里来能拉到业务,找到合作伙伴,让一个影视公司在园区里就能完成一部作品,这比你每年给他减免多少费用更重要。”施娟向记者这样阐述产业园的经营理念。为了让更多的人在这个“梦工厂”里圆梦,园区内设立了省级影视剧行政受理窗口和审片室,为影视剧立项和审查开通绿色通道;搭建影视剧本工厂,每月举办影视项目路演,形成项目池;搭建影视投资广场,每月举办影视投资推介活动,促进银行与金融机构投资影视,形成资金池。接下来,“华莱坞”还将在全国率先探索完片保险制度和所得税核实征收制,并将启动股份制改造,为全省文化产业园区探索“银行+保险+担保+园区+加工企业”的发展模式。

  如今的“华莱坞”,既是文化产业园,也是无锡的时尚名片,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在这里,工厂的货运码头被打造成湖光水景区,每周末上演国内首创的5D光影秀;老厂房改造的时尚街,成龙、周星驰、宁静、范冰冰等众多明星曾在此拍戏;华东地区最好的民国街复原上海黄金时代盛景,《武媚娘传奇》的摄影棚留下了承庆殿、政务堂和掖庭等重要场景,游客们可在此为自己量身定制一部短剧;品啦明星馆是国内首家3D打印明星蜡像馆,一期进驻60多位明星蜡像,包括政坛人物、金融大亨、娱乐明星和体育健将等各界名人。

  作为一座传统的工商业城市,无锡正在向科技之城、文化之城、生态文明之城转型。在滨湖区,“咱们工人有力量”已经成为过去的辉煌,华莱坞这样的新兴产业使文化成为新的驱动力和增长极,园区门口由电影海报拼成的招贴画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电影让城市更时尚”,这6平方公里上发生的巨变告诉人们,一个产业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

  本报记者 薛颖旦王宏伟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