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千”专家车声雷:东洋回归续梦升级“中国制造”

13.10.2015  12:22

  车声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王逸飞摄

  中新网杭州10月13日电(汪恩民王逸飞)只要没有会议或者出差,他总会早早来到学校,或为给学生授课做最后准备,或在办公室对面室温近40度的实验室内,埋头做他的材料研究。他是车声雷,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磁电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一件白色格子衬衫,一副黑框眼镜,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与一身儒雅之气,与其名字给人雷厉风行的感觉不同,见到车声雷教授本人,方才知道其实为温和绅士之人。他的背后,则是一段自海外回归,推动国内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

  1993年,车声雷东渡日本开启留洋生涯,在材料领域摸爬滚打二十多年,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2011年,面对国内制造业转型的背景和高端人才需求的现状,他放弃高薪与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助力浙江磁性材料产业转型升级。18年在外打拼后,如今的车声雷选择为民族工业发展倾其所有。

  “我希望通过技术、研究方面的积累,能够帮助改变中国制造业、产业界的一些仍然落后的现状,助力中国制造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车声雷道出了他的梦想。

   农村走出复旦高材生

  “60后”车声雷出生于陕西一户农民家庭,父亲在当地电力局从事电工工作,母亲则在家务农,而除车声雷外,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共三个孩子。虽然家庭条件一般,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师资力量最薄弱的村镇级学校,但由于父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影响,车声雷自小成绩就位列同龄人前茅。

  车声雷说,自己开始对化学感兴趣是在初中时期。“那时农村的中学没什么条件,上课基本上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唯一有的实验就是化学实验,老师拿着试管在台上演示,我们看着觉得很奇妙,好奇心激起我对化学的强烈兴趣。

  “在初二的时候拿到了当时全县数理化竞赛的一等奖,慢慢对自己的成绩有了自信,后来抓紧学习,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上的还是现在已经被撤销的乡镇高中。到高中的时候,心思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我们几个同学自发地组织了课外学习小组,直到毕业老师都不知道。”对于学生时代与化学的点点滴滴,车声雷仍保留着清晰的记忆。

  1977年,对于许多“60后”而言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年。这一年,高考制度在中国恢复,重新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而车声雷读完高中,面对几乎百里挑一的高考“独木桥”时,只有16岁。

  他告诉记者:“当时陕西省级有预考,要刷掉一大半,预考过了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而全国高考在当时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当时考的476分现在都记得,在家乡周边算是很高了,后来听取父亲的建议,没有选择热门的北京高校,而是报考了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上海的复旦大学。”在车声雷看来,在恢复高考不久的背景下,他能成功考上大学是很幸运的事。

  虽然已过去三十余年,但车声雷对于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那个夏天,天天在家里头等着。后来邮递员把录取通知的挂号信送到了家门口,我赶紧跑出去,当时脑袋一片空白。”车声雷说,当时能考上大学已经相当厉害了,村里没出过大学生,所以自己考上复旦在家乡也引起了轰动。

  “那时对大学是很憧憬的。对我们来讲,农村的孩子进城了,是当时最大的意义。好好学习毕业能当上工人,大家就觉得是很有出息了。至于大学的样子,只是在高中的时候听个别老师提过,我想象中会是个很高级的地方。”车声雷的言语中,透露着西北汉子骨子里的淳朴。

  1981年夏天,手持一张硬座车票,从未出过陕西的车声雷带着梦想与憧憬独自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

   学术差距促留洋路开启

  对于原本性格内向的车声雷而言,大学的开始阶段,却与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复旦当时虽已是全国招生,但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本地学生,班里外地人很少,只有几个北方人,学校里也基本是讲上海话,他们说什么都不知道。”车声雷说。

  因为语言沟通问题,车声雷说他在大学初期基本流离于同学之外。“刚入学时连手表都没有,在学校经常因为不知道时间,别人都去上课了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吃饭去食堂也听不懂食堂师傅说话。

  如今车声雷经常拿自己大学前两年的经历作为“笑谈”,而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变得更坚强,也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

  “上课时有些老师的话听不太懂,作业是什么都要课后去问同学,一年下来成绩很惨淡,可以说自信完全没有了。”他回忆说:“更重要是我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以前在老家算是尖子生,有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干的错觉,上大学后才逐步认识到不是那么回事,要做成点事就得比别人更加踏踏实实地努力。比起理论基础课,大学四年最感兴趣、成绩最好的是实验课,好像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更快乐。后来的人生道路证明,及早形成清醒的自我认识比打好学科基础对人生的影响更大。

  而在那之后,随着同学、师生关系的融洽,车声雷的成绩也开始稳步上升。在父亲的支持下,他也决定通过考研继续深造。

  “复旦当时学生考研基本都是考本校,但是我对自己在纯化学领域取得好的发展把握不大,加上喜欢动手做实验,物质贫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己也觉得选择能实实在在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工科专业更实际一些,这促使我决定回到环境更熟悉的陕西那边去学工科。陕西那时最好的是西安交大,所以就考了西安交大的化工系。”车声雷介绍。

  如今的车声雷是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而其实早在年轻时期,他便对于在大学工作有了独特的情感。

  “本科时期并未对工作的事情考虑过多,读研究生后觉得从单位性质来看,还是在大学里更适合自己。”车声雷说,因为读研期间做得比较好,他得到了那时系里唯一的一个留校指标。从此开始了五年的助教和讲师经历。虽然最开始有前往美国、英国学习的机会,但他还是留了下来。

  车声雷告诉记者,那时忙于授课和科研的日子,让他感觉充实而快乐,他也在那时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内外沟通开始日益频繁。部分早期出国留学的也在这一时点开始回到国内,在车声雷身边便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以前去国外的人回来了,与他们讨论些学术方面的内容,才发现已经和人家不是一个级别的了。”专注学术研究,又看到差距的车声雷,内心也开始萌生出国的想法。

  机会总是有的。九十年代初中日开展了交换留学生计划,每年互派80人。“当时是日本提供留学资金,考虑到电子陶瓷这块日本做的最好,所以就想抓住这个机会。”车声雷说,后经过前往北京面试,车声雷得到了留学日本的机会。

  对于出国留学,考虑到独自在国外生活求学的辛苦,车声雷的家人最初是比较反对的。而车声雷却用自己的执着,说服了家人。他选择了亚洲屈指的工科院校东京工业大学,也是当时日本功能陶瓷材料专业最好的学府。

  车声雷教授在实验室。王逸飞摄

   淬炼成金回国报效

  由于留学日本前接受了一年的日语培训,加之人生经验的积累,车声雷留洋之路的起步还是非常顺利。抵达日本半年后,随着生活的稳定,车声雷也把爱人孩子接到了日本,这也让他得以全力研究学术,车声雷也成为了其导师最看重的学生。

  1997年,博士毕业前,车声雷所做的课题被一家日本公司看上,并提供经费让其在学校继续做博士后研究,探讨实现该技术产业化的可能性。这时的车声雷虽然一直考虑着回国,但是把自己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产业化对他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后,他接受公司邀请进入日本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电子事业本部,开始放大设备、做中试和量产化开发。

  车声雷在日本工作期间供职了两家企业。最初的四年,他在日本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电子事业本部从事功能粉体材料和厚膜导电材料的研究工作,2001年转到日本TDK株式会社材料与工艺研发中心,直到回国,一直从事铁氧体磁性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和高频介电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日本的18年间,专心从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的车声雷从一名业界新人,逐渐积累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丰富研发经验,成长为电子材料领域的专家。

  其间,他在中、日、美等国家申请了81项材料领域的发明专利,其中34项已经获得了授权,并有多项研发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为手机越来越多功能,电视机越来越薄,电动和混合动力车越来越省油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这些成果,也让车声雷获得了包括“天田科学技术研究奖”、东京工业大学的博士论文奖“手岛纪念研究奖”、“TDK总裁奖”在内的众多荣誉。

  基于留学时期参与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工作的经验,毕业后他和一些留学生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留日同学总会,车声雷担任过副秘书长和副会长。在组织留日学人交流活动的同时,总会的工作让车声雷有机会经常与国内各地的考察团接触,了解国内发展现状。虽然他已在日本安家,但车声雷也有自己想做的事。“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有工业救国的思想,在外面呆久了就想回来为‘家里’做点实事。

  车声雷与浙江结缘,也正是因为一次接待活动。2004年,浙江省代表团前往日本引才招商时,其工作人员与车声雷闲聊时了解到其从事磁性材料研究,由于浙江相关企业较多,双方也交换了联系方式。

  “从那次开始,每年到春节的时候,都会收到浙江省人社厅寄来的贺年卡,应该说政府部门做到这种程度上还是比较少的。我后来从日本回来的时候他们还在寄。这个跟别的地方就不一样。”车声雷说,从这一件小事上,他便感受到了浙江对于人才工作的用心。

  2009年,车声雷的儿子高中即将毕业,步入独立,车声雷认为回国的时机到了。

  通过此前多次的交流和考察,他把回归的目标锁定在了浙江,其想法也得到了浙江相关部门的欢迎。车声雷于2010年入选第4批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最终在完成原本工作的交接后,次年加盟浙江工业大学。

  “我在企业也干了十几年了,感觉在企业做研究开发会有很多限制,而在大学则更为灵活一些,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科研工作。而且,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需要培养一大批技术人才才行。”车声雷如此介绍他选择重回大学任职的原因。

   欲解中国制造尴尬

  2011年十月底,车声雷正式开始了他生活、事业的新征程。长期在外生活之后,车声雷初到杭州生活,也经历了一个适应期。

  “开始回来生活环境有点不适应,因为国内的情况跟我出去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了。”车声雷回忆。“比如交通,开始看路上开车那个乱相,虽然有十几年的驾龄可还是不敢自己开车,结果每天上下班公交挤不上,出租又打不着,感觉生活品质下降不少。

  车声雷坦承,那段时间学校与政府的关怀,让他很快度过了这个磨合期。

  “政府、学校对我的生活工作还是非常支持的,学校提供了周转房,同事们也帮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工作这边对我更是很照顾。像设备采购,高校买设备要经过一大套审批程序,一年左右时间才能到货。我向政府部门提了这个事情后,第二天就有有关部门出面协调以加快进程了。”车声雷对此印象深刻,他表示:“我也去过别的省市,很多都是讲得多做的少。而浙江省人才办许多引才安才措施说到做到,非常实在,我作为‘千人计划’学者感到非常贴心。

  有了政府、学校的帮助,独自回国的车声雷也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工作上。课堂上,实验室里,他是学生的导师,更是朋友。在车声雷办公室里放着一座奖杯,是由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评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奖,车声雷说,在他眼里,这是自己所有奖项中最看重的一个。

  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车声雷也把助推产业升级作为了自己的重要使命。“之前做得比较多的,是帮助企业去解决生产中、工程中的问题。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经济社会,浙工大也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解决重大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目标之一。”车声雷说,最初两年,由于实验室尚未完全搭建好,他花了较多的时间走访企业、参加行业会议,为摸清国内产业现状,开展产学研合作做准备。

  他回忆,自己当时跑遍了浙江磁性材料产业几乎所有的大型代表性企业。“因为在日本的职业生涯中有较长时间我是做磁性材料方面的工作,到浙江来也主要是因为这边磁性材料企业比较多,有300多家企业。”车声雷说。

  “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全世界大约2/3的产能在中国,而浙江要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左右。但是,从产品结构上来讲的话,我国企业大部分还是处于‘金字塔’的下半部,中低端的产品多一些。中高端主要是在日本、美国多一些。磁性材料我们的技术基本上是跟着人家跑,差距一个是技术先进程度,另外一个是质量稳定性。”车声雷说。

  因为上述现状,车声雷也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企业“对症下药”。如去年底,由车声雷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浙江国石磁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高端软磁铁氧体项目竣工投产,研发生产的高端软磁铁氧体在产品、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均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项目总投资10050万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对于归国后的四年职业生涯,车声雷感触颇多。“感觉这四年挺值得,如果不回来我的生活可能没有多大的变化,虽然安逸但是一成不变,可以看到自己退休之后是怎样了。但回来之后,感觉比在日本过得更充实,精神状态上来讲感觉年轻了很多,更有活力了。现在感觉自己还可以做很多事情,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国正在成为趋势,车声雷也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说:“我感觉最重要是组织自己的团队,合作伙伴更重要。毕竟在海外呆的时间久了,对国内的情势不是很了解。这不是给你几个助手,而是找一些能跟你互补的人一起合作,形成一个能力结构、人员结构比较全面合理的团队。

  “多年前在日本有记者问过我什么是成功,我说将来带着小孩逛街的时候,能给他指着一些先进的电子产品,自豪地说那个东西里的什么什么是爸爸开发的,那就是成功。”车声雷笑言:“后来就是想对社会做些贡献,创造些财富,在工业实业方面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能够改变中国制造业或产业界的一些现状。

  “现在中国制造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很尴尬的,规模很大但是产值不高,水平不够。要提高要改变,就需要转型升级,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研究积累跟国内技术的接轨,实现国内制造业的一个转型升级,从金字塔的下半部走向顶端。”车声雷如是说。(完)

  原标题: “国千”专家车声雷:东洋回归续梦升级“中国制造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