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书馆174部古籍有了“身份证”

27.11.2015  10:48

图为《鲍氏国策》。 

 

 

日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古籍普查工作中,我市图书馆上报的174部古籍通过专家评审,进入《中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从此以后这些古籍就有了“身份证”。

 

古籍书库常年恒温恒湿

 

目前我们馆藏174部珍贵古籍,共1814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经对这些古籍的版本进行了权威鉴定,174部古籍全部被编进《中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陈亚峰介绍,2007年起我市正式启动古籍保护工作,至2013年完成全部古籍的核库、著录工作,并上传书目资料至“国家古籍普查平台”。

 

古籍年代久远,如何将其完善地保存显得尤为重要。走进市图书馆古籍中心,一股浓浓的樟木味扑鼻而来,记者看到不同于普通图书开放式的摆放,所有古籍被整齐地锁在柜子里。泛黄的书页、线状的册子,无不透露着年代感,工作人员将其取出时必须戴好手套,防止弄脏书页。

 

陈亚峰介绍,古籍保存并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日常看护。前几年,馆内古籍出现脆化、霉变、虫蛀加快的现象,为了应对这些难题,图书馆购置了樟木书柜,对古籍做了全面的消毒、防蛀处理,而且室内全天候恒温恒湿,读者一般不得随意进入。

 

镇馆之宝”有487年历史

 

在版本鉴定的过程中,市图书馆内有11部古籍被鉴定为善本(善本一般是指清朝乾隆六十年之前的书籍),其中《鲍氏国策》被录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劲松称,这本《战国策》是由南宋文人鲍彪注解的,所以叫《鲍氏国策》。馆内存有的这部是是明嘉靖七年,也就是1528年的版本,至今已有487年历史。在国家珍贵名录申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全国范围内只有十家图书馆藏有这部古籍,其中就有市图书馆。

 

据了解,市图书馆珍藏的100多部古籍中,既有刻本,也有朱墨套印本,诸如清乾隆十三年间的《春秋大事表》、明万历九年的《史记评林》等刻本均具有文物价值和较高的文献价值,为世人研究历史提供有力凭证。

 

呼吁市民捐献家中珍藏

 

古籍的收藏离不开市民的支持。陈亚峰坦言,市图书馆内的古籍大多是我市知名民族资本家刘国钧所捐赠。经历了世事变迁,一些古籍流落民间,如果市民家中藏有古籍,哪怕保存不全,也希望大家能够踊跃捐献给图书馆,让工作人员采用科学方法妥善保护,以便流传于后世。

 

图书馆中的古籍需要特殊保护不能外借,大多被“束之高阁”,怎样通过阅读去发挥它们的价值呢?为此,市图书馆正在致力古籍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对所有古籍逐页扫描,再上传至网络,让读者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电脑看到古籍影像。

 

当代社会,一些年轻人对阅读不感兴趣,更不要说枯燥的文言文了。推广古籍的计划也被列入图书馆重点工作,图书馆将会不定期地在馆内或者进学校举行古籍展览和讲座,把《鲍氏国策》从编纂、流传、保护等历史故事讲述给年轻人听,让大家也能积极参与到古籍文化传播的行列中。

 

相关链接:何为古籍?

 

古籍文献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境内收藏机构或个人所藏,产生于1912年以前,具有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献典籍,包括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以及甲骨、简帛、敦煌遗书、碑帖拓本、古地图本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