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街金湖的文化狂欢节

05.03.2015  14:34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数百年的艺术盛筵

  

  

  

  在金湖县,从春节到元宵,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文艺活动——踩街。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梦里水乡,亲身感受一下金湖县的民俗文化“踩街”,体验金湖人“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踩街渊源

  金湖县1959年建县,东与宝应县比邻,南与安徽天长市接壤,西与盱眙县、洪泽县交界。境内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三湖环绕。历史上曾先后隶属于扬州市和六合专区(“文革”期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次的区划调整,南北文化的交融渗透,蕴育了独特而深厚的“水文化”、“尧文化”、“荷文化”。可以说:金湖建县时间不长,历史却很悠久;面积不大,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人口不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且独特厚重。

  在金湖众多的传统文化习俗中,群众最喜爱、流传最长久、影响最广泛的当属踩街习俗。所谓“踩街”,就是一场传承数百年的民俗文化“狂欢节”。据老人们讲,金湖的踩街从敬神、祭祀、庙会等演变而来。早先,每逢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有钱人家主动牵头和组织,街坊邻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有人浓墨重彩,有人装神扮佛,有人披红挂绿,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其形式有跑黑驴、挑花担、跳花船、打莲湘、踩高跷、舞龙灯、玩杂耍。传统上,一次踩街活动要持续3天3夜。

  今天,我们就一起见识一下金湖“踩街”文化盛筵的几道“大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城的舞龙、闵桥的莲湘、陈桥的花船。

踩街大戏

  ●黎城的舞龙

  作为踩街活动重要内容的舞龙,远在宋代,在金湖就有了文字记载。水乡金湖过去饱受水患,对龙更是备加崇敬。当地百姓企盼通过“舞龙灯”表达对龙的敬畏和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向往。而黎城镇的舞龙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花样繁多、组合复杂的多种表演套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

  例如,一种名为“龙舟闹海”的表演套路,将龙舞与花船混合演出。演出开始,龙、船先由东南西北向四周观众致拜,称为“拜四门”。演出中将龙舞的欢腾气氛与花船悠久舒缓情调有机地穿插起来,使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并造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效果,极具艺术观赏性。即使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黎城的舞龙队一旦开锣,金湖城乡依然是老百姓都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闵桥的莲湘

  闵桥镇是金湖县的一大古镇,闵桥莲湘舞是金湖踩街活动必备项目之一。

  根据走访调查,老人们回忆解放前有人用此舞谋生走村串户,拜年祝福,类似玩花船之类民间艺术。闵桥莲湘舞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打法有30余套之多,有单枪和双枪之分。每套又有四式和八式。单枪(四式):敲肩枪、互对枪、单枪蹲打、单打双肩、擦地换打、脚底枪、跨步甩、单打双胯、单枪穿裆、单枪外打、内外打、上下旋子、双擦地、单点地、溜肩绕腰、贴身打。双枪(八式):基本动作、滚枪、对枪、擦地枪、对接、串接、蹲枪、扛枪、挟枪、侧打、跨马、里打、外打、展翅、双晃枪,跨马开花。32套基本动作,每套自成一体,各套又可紧密相连,其中有的套路抒情优雅,有的刚劲热烈。

  除32套基本动作外,在排演过程中,还要编队、造型,进行大量的队形变化及步伐变化。音乐方面多用节奏明快的音乐,在表演过程中由缓到快、到高潮则气氛热烈,加之唢呐、钗钹点缀,更是锦上添花。2011年,闵桥莲湘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价值,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桥的花船

  踩街活动的重要形式玩花船,又名荡湖船、跑旱船,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南宋诗人范成大即有“旱船遥似泛,水垒近如生”之句,可见南宋即有旱船表演。金湖县陈桥镇的“陈桥花船舞”,得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又在花船上独有一份功力。据花船舞表演艺人万知宏等老人介绍,追溯至明朝,陈桥的百姓在一个叫万家庵的地方玩花船舞,祈祷神灵,驱邪避灾,以求五谷丰登,后来逐步演变为踩街活动中一种表演形式。每逢春节、庙会等民间活动,花船表演深受欢迎。现在算来花船舞在陈桥镇流行至少有几百年历史。

  陈桥花船形态各异,极具特色。种类有龙船、鲤鱼船、鹤船、青蛙船等,表演时载歌载舞,撑船的丑角辅之以插科打诨,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花船舞既可三五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多人表演分“拜门子”和“打场子”两种。“拜门子”花船表演一般八至九人,“打场子”花船表演约需二十人左右,即漂亮的船娘子,三花脸(小丑),撑船唱歌的,乐队有锣鼓、二胡、竹笛、唢呐、笙等民间乐器。广场表演常常有花篮队、莲湘队多人配合表演,渲染气氛。陈桥花船舞所唱曲调《花船调》极富地方特色,多是流传本地的民间小调,如《三十六码头》、《大小五更》、《虞美人》、《麒麟调》、《高邮西北乡》等,唱词多为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艺人们称之为“吉才”。如“锣鼓一敲响当当,东家楼房好漂亮,小小天井四方方,楼房里面亮堂堂”。还有“锣鼓打得响仓仓,府上有对八仙缸,一对金龙来戏水,凤凰落在缸口上。凤凰不落无宝地,贵人出在你府上”。

踩街传承

 

  “文革”期间,金湖的“踩街”习俗作为“封、资、修”被取缔、封杀。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传统文化,迎来了“百花齐放”、“万物争荣”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来,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近年来,金湖县委、县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将踩街活动作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工作,作为维护群众文化权益、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内容,精心计划,科学安排,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金湖的踩街活动重新活跃、兴盛起来。

  从1995年起,金湖已经连续20年举办“踩街”活动、连续11年举办“金湖县非遗项目广场展演”,踩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净化、更新、丰富与发展。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又赋予更多现代特点,既为年轻人喜爱,又被老年人认可,成为金湖县一道靓丽的文化的名片、金湖群众文化的一个品牌。

  今年大年初二,金湖又举办了“幸福新金湖——非遗项目拜年大巡游”即踩街活动。千名民间艺人和群众文化艺术骨干分列四纵、盛装出发,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县城汇涌,行走5公里,舞龙灯,打莲湘,玩花船,最后在古色古香的旅游景点——尧帝古城汇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头攒动,形成了龙舞狂欢、花船穿梭、翻江闹海之势,全县各主要街道人潮涌动,数万名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不仅增添了春节的节日气氛,也为金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讯员王学军

  摄影李义海陈义宝聂杭军冀春阳

百年老手艺春节“伴手礼”金沟的大糕和塔集的挂面

  

  

  湖鲜美食

  金沟大糕原名“提糖大糕”,明清时因长期作为皇室贡品而驰名于世。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发展,金沟大糕的品质和声誉得到不断创新和流传。每逢民间重大节庆,金沟大糕作为当地必备礼品,相互馈赠。

  每逢新春佳节,金沟大糕是必备年货。除夕夜,大人们都在小孩床头放上一条大糕和压岁钱,大年初一早晨醒来不吃大糕是不兴开口讲话的,于是被称为“开口糕”。俗说:“八月半的月饼端午的粽,正月里的大糕当礼送”。从这些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金沟大糕在当地民间年俗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金沟大糕历史悠久,做工考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它不含任何添加剂,是上乘的绿色食品,深受广大顾客的青睐。它对传承传统技艺,打造特色品牌,研究民间文化习俗,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每年的金湖荷花美食节期间,金沟大糕作为地方特产,馈赠国内外客商,其独特的品味赢得一致赞许。金沟大糕作为金湖县的民间手工技艺食品,2010年被批准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塔集手工挂面,因其制作技艺精湛,色香味俱佳,深得民众喜爱。在民间被视为送礼佳品。逢年过节、婚喜寿庆以挂面配猪蹄(或一块好肉),称为“蹄面礼”,(谐音“体面礼”)。新婚夫妇请媒人、回门及晚辈给长辈拜寿的都需要带上挂面作为尊贵大礼,寓意“千丝万缕”和“长寿”,此习俗礼仪在金湖延续至今。

  当地徐氏制作的挂面尤其精良,其家族传承始于清乾隆年间。相传乾隆曾品尝过徐氏家族的挂面并大加赞赏。有文人雅士就此创作了《挂面诗》一首:门前银丝挂,院中柳垂杨。扯下龙须面,汆入沸水汤。纵然无佐料,入口满嘴香。老少皆咸宜,贪味撑破肠。民间堪美味,官宴也登堂。皇爷闻此讯,急令贡品尝。徐氏获此诗后,奉为至宝,世代相传。

  塔集传统手工挂面历经配料、和面、醒面、切条、盘条、入炕、醒条、晾面、捂面9道工序,做工讲究,面质筋道,还有易消化、滋补养生、和胃健脾的多种功效,如果老人小孩伤风感冒、身有寒湿或病后初愈,吃醋汤葱姜面,大有食疗滋补的奇特功效。2010年,塔集挂面被列入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力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