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大爱

05.05.2015  11:15

红十字,一种无私的精神,一种伟大的力量。100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致力于应急救灾、应急救护、大病救助、骨髓捐献、器官捐献、人道救助、文化交流等工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这股跨越百年的“红色力量”,势不可挡,历久弥新。

        应急力量——救灾抗灾总有红会

        从四川汶川地震到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印有“红十字”标志的帐篷、物资,佩戴“红十字”标志牌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

      “当前,中国红十字会的灾害救援,已从过去单一发放救灾物资过渡到以防灾、减灾、备灾为基础,以救援、救助、重建为重点的全方位救灾模式。”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些改变,缘于汶川地震。

      据王海京回忆,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两个月,大批救灾物资堆积在机场无法及时运出,缺乏科学管理的志愿者大量涌入,这些现象凸显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体系不足。从2009年开始,中国红十字会着力打造标准化、科学化的应急救援体系。通过不懈努力,红十字系统的综合应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挖角村的果农余全贵,在过去7年里,至少遭遇过两次天灾,全家人一度被迫栖身帐篷。正是红十字会的援建,让他得以重建家园。2008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各受灾地区投入重建资金超过160亿元,援建了大批民房、新村、学校、卫生院(站),帮助逾百万灾民建起新家园。

        从汶川到雅安,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在探索科学高效的灾后重建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按照国家和灾区当地政府灾后重建规划和要求,统一安排使用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接受的捐赠资金,重点关注县级以下的民生项目,尤其是学校、卫生院(站)和新村。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改进,其重建思路和方法日趋科学合理。从最开始的发放民房建筑补贴,到后期开展生态村建设、开展“博爱家园”项目、为村民提供生计帮扶,帮助村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博爱力量—用爱重燃生命之火

      2005年,山东烟台15岁的孙海栋罹患白血病。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父亲孙靖服用安眠药自杀,希望借此引发社会关注,为儿子筹募巨额医疗费。

      “自杀救子”的惨剧带给社会各界极大震撼。贫困白血病患儿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钱救命”现象严重。为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引入人道救助机制,启动横跨大病患儿救助、博爱卫生院(站)援建和乡村医生培训三大公益板块的“红十字天使计划”。

      “我和我的同事,其实就是一群在海边捡鱼的孩子。”2008年3月,时任中国红基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王汝鹏曾在一篇博文中写道:“我最痛苦的时候,就是召开评审会确定最后救助名单的时候,鲜活的生命原本不该抛下任何一个。”

中国红基会通过撬动国家公共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患儿和农村倾斜,最终降低甚至消灭贫困患儿家庭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如今,越来越多的患儿得到救助。

      2014年10月17日,湖南省11岁的绝症男孩小刘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旅程。他的父母强忍悲痛,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小刘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等7个组织、器官,换来6名患者的健康。

      自2010年初开始,中国红十字会受原卫生部委托,开展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如今,已有数千位志愿者传递了“生命的礼物”。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开创的新事业,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共同推动下,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努力下,日益稳步推进,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作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累计完成器官捐献近3000例,捐献器官7000多个,70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因此获得医治。

      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骨髓库,于今年1月21日,突破了200万人份。截至2014年底,中华骨髓库累计为468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干细胞,其中向国(境)外患者捐献了183例。

      红会还通过救护培训、博爱家园等项目,普及生命安全与急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5年来,全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接受救护培训。这些红十字救护员和救护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他们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大活动服务工作,成为老百姓身边的“保护神”。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