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专家赵亚夫的初心和奋斗:37年,他一心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25.03.2019  08:12
农技专家赵亚夫的初心和奋斗:37年,他一心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一代代江苏儿女饱含爱国情,激扬奋斗志,在各条战线上为建设强大祖国挥洒汗水,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爱国情奋斗者”专栏,多视角讲述爱国奋斗先进典型不畏艰辛的追梦故事,展现他们为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国家富强而接续奋斗的壮志豪情,进一步凝聚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激励全省人民奋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春分刚过,农技专家赵亚夫又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忙开了:水稻开始浸种,3月25日就要育秧。今年,他打算继续试验双季稻,采用再生稻的方式,播种一次,收割稻穗后让稻梗继续发芽生长,然后再次收获。这样成本会降低很多,而且不存在茬口问题,产量能提高不少。

  “赵老师,你第一次去日本进修是哪一年?在日本农村,什么让你印象最深?”记者在一旁与赵亚夫聊起他当年去日本学农的经历。

  “第一次进修是1982年5月,去了日本爱知县的农村。”78岁的赵亚夫打开了话匣子。住进日本的一户农家后,让他吃惊的是,这户人家的洗澡设备比当时中国涉外宾馆里的还要好,而当时中国人家里还普遍没有冬春洗澡设备。

  另一件事则让赵亚夫更震惊。日本农民在水稻田里插秧,用的是插秧机,一台机器一天能插秧三四十亩;而中国农村当时基本还是靠手工干活,插秧比赛中成绩最好的能手一天也只能插一亩三分地。

  当时中国农村一个种田能手一年能种10亩地就很不错了,但日本农民种300亩很轻松。“他们的效率是我们的20多倍啊。”赵亚夫说,那段日子,他只能为日本农民打下手、洗秧盘,心里很为中国农业如何尽快赶上这差距而着急。

  还有一点让赵亚夫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粮食种植只占农业总产值10%多一点,绝大多数产值来自瓜果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因为经济作物和养殖的经济效益好。

  在日本进修一年间,赵亚夫一边劳动一边留心学习。那户日本农民种了两亩大棚草莓和露天草莓,本来雇了两个人,后来全部交给赵亚夫管理,他一有空闲时间就看书,学习草莓及其他蔬菜瓜果的栽培技术。“我知道当时中国农民还没能力建大棚,所以对露天草莓种植特别用心。”他说,那段日子真是憋足了劲地学。

  从日本回来时,赵亚夫带了20棵草莓苗,之后和镇江农科所一些年轻人共同繁育。半年时间,20棵苗变成2000多棵,足足种了1亩。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繁育的草莓,野生草莓个头很小,还被人说成是“蛇莓”。1983年初冬,赵亚夫来到当时的句容县白兔公社,动员农民改种草莓,效益肯定比之前种的油菜好,可农民不相信“蛇莓”还能吃,都不肯种。赵亚夫说,如果效益不好,损失由他个人负责,农民这才种了。1984年春,草莓成熟了,亩均产量达500多公斤,农民挑着到县城和南京卖,销路非常好,一亩草莓纯收入超过1000元,是种油菜收入的五六倍。

  看到种草莓效益这么好,农民开始自发种植,逐步掌握了相关技术。1987年,白兔镇的草莓种植面积共7000亩,全县种植面积达2万亩。有些头脑灵活的农民一大早运草莓到上海,不到半天就能卖完,可大多数农民还只在附近地区叫卖。种植面积大了,销售难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很多草莓卖不掉,只能倒进河里。看到这一幕,赵亚夫很心痛,他知道,光在技术上帮助农民还不够,还要让农民学会怎么闯市场。

  在日本时,赵亚夫就留心观察“农协”运作方式。日本的“农协”把农民组织起来,内部分工明确,有的搞生产,有的负责销售,基本没出现过销售难问题。能不能借鉴这个经验呢?上世纪80年代末,正在句容春城镇推广日本葡萄种植技术的赵亚夫,动员种植大户方继生带头成立合作社,把几个村种葡萄的农民全部组织起来,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南京等城市的水果经销商闻讯主动找上门来,要求经销,给的价格也很好。方继生种的葡萄亩均效益有七八千元,参加合作社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比当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高。这是全省最早成立的一家合作社,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赵亚夫的探索,并指示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

  此后,为了让更多人掌握农业技术、了解合作社经营方式,赵亚夫六次带着农民前往日本学习。不过几年时间,合作社逐渐在全省到处开花。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农科所退休后,选择来到茅山老区最贫困的一个村——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不拿一分钱报酬,指导村集体办合作社、种有机农产品,仍像退休前那样,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头几年,戴庄村600多户农户共种植4000多亩有机水稻、有机果蔬,前年减少到200多户,其他农户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在周边就业,打零工每天收入也能超过200元。这中间,南京曾有一家农业公司想高薪聘请赵亚夫当技术顾问,赵亚夫说,提供技术指导可以,不过不要报酬,只要帮句容农民销售农产品就可以。

  眨眼间,又一个18年过去了。如今,合作社公积金成为戴庄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每年达12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戴庄村跻身茅山老区经济强村第一方阵。不少年轻人回村干职业农民,赵亚夫看准时机,又动员农民搞农家乐、发展休闲农业。多年从事有机农业,戴庄村如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一年四季都有果品,包括草莓、蓝莓、水蜜桃、无花果、葡萄、杨梅、猕猴桃、柿子等。日本农业专家多次到戴庄参观,纷纷赞叹赵亚夫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

  “这么多年来,我从奋斗中体会到无限乐趣,农民富了,我就有最大的成就感。”赵亚夫说,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干,想再奋斗两三年,把那些事做完、做好。本报记者朱新法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