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与文化

18.05.2016  12:31

  中国江苏网5月18日讯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见证,是城市文化名片。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日前,记者走进市区的多家博物馆,探寻盐阜大地独有的地理特性、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中国海盐博物馆实施三大提升工程

  “作为唯一一个反映海盐历史文明的‘国字号’博物馆,必须挖掘并传播海盐文明精髓和灿烂文化,让业内人士称道,让普通游客启智获益。”5月15日,海盐博物馆馆长颜世勋说,海盐博物馆正在进行三大提升工程,将进一步汇聚海盐文化研究成果,增加文物史料。

  “这一次,以内容归类,摒弃与海盐不相干的其他元素,征集更多海盐文物史料,展示海盐文化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声、光、电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调动一切资源来做好提升系统工程。”颜世勋说,将增加世界盐业总览、运销和盐民生产生活工具实物展示等内容,准备再征集海盐文物130多件,同时创设互动体验场所,增加影像资料。

  “历史上把各个盐场串起来的串场河现在是一个漂亮的景观带,海盐博物馆和盐镇水街都是这条线上重要的节点,提升改造工程要把海盐博物馆打造成一个经典的旅游景区,成为盐城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海盐博物馆副馆长杨桂喜说,“不仅要让国内游客,还要让国外游客来了以后深刻感受到这座有2100多年历史、特别是海盐历史文明的沿海新兴城市的魅力。

  明末清初运盐船是该馆的特色馆藏之一。此船又称“三帆运盐船”,顺风行驶时最快时速可达25公里左右,征集于东台弶港,查阅历史资料后,经老船工、老木匠修复,保持原样。“中国海盐博物馆内的展陈充分反映了盐城的发展变迁,盐城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以盐闻名的城市,很多文物史料不仅珍贵,而且给人印象深刻,能够勾勒起历史记忆,值得一看。”市民张建祥说。

  水浒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万

  “没想到《水浒传》曾被翻译成这么多种文字,各国的译名不尽相同,读起来也非常有趣,而且水浒文化还是从我们盐城起源的。”5月15日,市民刘先生与朋友一家约好,带着孩子参观水浒文化博物馆,看到不同文字、不同版本的《水浒传》后,他由衷感慨。自2月5日开馆以来,水浒博物馆已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

  “一本书、三个人、一座城”是贯穿水浒文化博物馆的一条主线,一本书是《水浒传》,三个人是施耐庵、罗贯中、张士诚,一座城就是指盐城。水浒博物馆通过对《水浒传》的创作背景、社会影响、文化现象、学术成果以及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等的写实性展览陈列,深刻揭示盐城与《水浒传》的渊源关系,重点表现张士诚、施耐庵、罗贯中与《水浒传》及盐城有关的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生动故事。

  “我们就是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展现盐城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海盐博物馆副馆长、水浒文化博物馆负责人黄兴港介绍,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复制本是水浒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陈老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家、诗人,名洪绶,字章侯,因为喜欢画莲花,便自号老莲。“叶子”是一种纸牌,有点像扑克牌,上面画着人物,是古人喝酒时行酒令用的。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遍传天下,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无出其右。“虽是原版的复制本,但画面已十分清晰。”工作人员顾俊介绍,“每个人头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多少贯’,那是捉拿他们的赏金。

  戴敦邦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所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生活气息浓郁。因给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水浒》创作了人物形象造型,为更多人所熟悉,他向水浒文化博物馆提供了15幅水浒人物画谱。

  100幅唐卡为市博物馆再添彩

  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工作,青海省黄南同仁县著名唐卡画家公保仁青按照盐城市博物馆和唐卡画修复的基本要求,对收藏在馆内的100幅清代以来的古旧唐卡画进行了修复。5月14日至15日,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专家鉴定,修复后的100幅唐卡画,使用了藏族地区出产的自然矿物颜料,既保留了原唐卡的固有色彩和光泽,整体上又没有旧画新作的感觉,为上乘修复之作。

  在修复过程中,公保仁青运用了各种传统的古旧唐卡修复艺术,对原画上出现的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诸多损坏污迹等进行了技术上的修复和补救,修复后的唐卡基本恢复了原唐卡的艺术神采。

  “这100件唐卡是由英籍华人赵泰来先生捐赠的,不久它们将和赵泰来先生捐赠的其他文物,一起放置在馆内的赵泰来文物馆展出。”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红花介绍,届时这100幅唐卡将为市博物馆再添神秘色彩。

  盐城市博物馆是一所研究和反映盐城地方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前身是盐城县博物馆,始建于1961年,1983年随撤县建市升格为盐城市博物馆。原地址位于市浠沧巷内,2000年迁入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内,2016年迁入盐渎明城,并于2月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馆内展陈面积1200平方米,全新展示的基本陈列《黄海明珠——盐城》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近代的文物、标本、史料等千余件,全面彰显盐城数万年来地理的变迁、历史的演进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40年后老战友相聚盐都民俗博物馆

  5月15日上午,天气微凉,下着小雨,盐都民俗博物馆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40年前在盐当兵的老战友,来自全国各地,当天在盐城聚会。

  “盐城真是大变样,我刚来这里时只有一条街,现在是个大城市了。”一位安徽籍战友兴奋地说。一行人参观了盐都民俗博物馆,最让他们感兴趣的是博物馆用实物、图片等还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盐城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有很多生产工具不用讲解员介绍,他们都能脱口而出,水车、石磨、碓舀等互动体验也让他们十分怀念。

  “盐都民俗博物馆由盐都人文历史厅和水乡民俗厅两部分组成。盐都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文坛名家。建安七子陈琳,书法家宋曹、胡公石,文学家李国文、曹文轩等都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讲解员任虹飞说,尤其是馆中珍藏的宋曹《黄河灾况诗》真迹,详细描绘了当时黄河流域受灾的凄惨景象。

  盐都人文厅展呈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盐都境内出土的文物和孙坚、陈琳、朱升、宋曹等人的生活场景,再现了盐都历史发展轨迹。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盐都特有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农耕习俗、渔猎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盐都水乡民俗厅通过实物、图片等反映了盐都人民勤劳朴实、憧憬美好、重礼仪、尚进取、淳厚质朴的生活信念和崇文务本的民风。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