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赏梅胜地不是梅花山而是灵谷寺 曾是金陵一大胜景

07.03.2016  10:06

龙虎网讯 春日载阳,和风骀荡。这时节梅花竞放,幽香袭人,南京人爱到梅花山观赏梅花,享受暗香浮动里的明媚春光。其实,梅花山是民国时才开始形成梅林的,南京东郊古时候也有一处赏梅胜地,但不是在孙陵岗,而是在灵谷寺东南侧,名叫梅花坞。

梅花坞曾是东郊最大的梅林

自古以来,梅花冷艳芬芳、清雅高洁、刚毅坚贞的品格,一直深受南京人的喜爱。萧梁时尚书郎何逊在自家梅花盛开时便宴请文人雅客赏梅赋诗; 王安石在半山园的居所植梅300株,并借梅花的气节表白自己的心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京很早的时候便开始栽植梅花。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筑冶城时就有植梅的记录,萧齐时其地更是遍栽梅花,成为一大观梅胜地。千百年来,南京出现过许多赏梅园林,如清凉山北的陶谷、雨花台梅岗、灵谷寺梅花坞,以及盋山园、乌衣园等,都是著名的梅园。

明清时,紫金山下的梅花坞与雨花台梅岗并称为南京的两大赏梅胜地。其中,梅花坞位于灵谷寺东南侧,万历时国子监祭酒冯梦祯在《灵谷寺探梅记》 中描述了它的方位:“越灵谷而东二里许,北行百步达梅花下。”相当于今钟山体育运动公园北面的东洼子村、西洼子村一带。

梅花坞在繁盛时期,“尽一坞皆梅花,参差错落不下千株”。今天植梅面积达1500多亩,规模为全国最大的赏梅风景区梅花山,其历史其实不到百年,是民国时才开始建成为梅园的。

梅花坞赏梅是旧时金陵一大胜景

明清时,南京人往灵谷寺梅花坞赏梅和今人去梅花山一样,几乎成为一种融入生活的习俗。明末清初小说《玉娇梨》中的一段文字描绘了这一社会生活图景:“这灵谷寺看梅是金陵第一胜景,近寺数里皆有梅花,或红或白,一路冷香扑鼻,寺中几株绿萼更是茂盛,到春初开时,诗人游客无数。

当冰雪尚未消融,梅花坞梅花刚凌寒而开,“春动粉须都化蝶,夜寒花片欲成冰”,便有人急迫前往踏雪寻梅。明代诗人冯梦祯曾与同僚数人相约探梅,却被雨雪所阻,忽听“侍儿报新晴”,他一跃而起拿着榼壶便动身了。

待到和煦的春风吹过,香雪万株,“姿放纵横,一望十余里”。这时候赶去观梅赏梅的人群便热闹得如同赴集市似的了。古诗文描写当时人们出游的盛况道:“宝马钿车,争先出乌衣深巷”。从朝阳门(今中山门)往灵谷寺的道路上,文人雅客或背着酒壶,或担着茶具,市井细民呼朋唤友,歌呼吟啸,齐向梅花坞涌去。

梅花坞里,万历状元焦竑来了,他悠然自得坐在林边,一边品茗一边赏花:“山下几家茅屋,村中千树梅花。藉草持壶燕坐,隔林敲石煎茶。

万历进士顾起元来了,他迷醉其间,流连忘返:“韦曲烟花此坞稀,即看琼树满山扉。绝怜照水千株出,只恐临风一片飞。雪态淡摇双玉佩,天香深护六铢衣。春光骀荡人皆醉,坐惜繁英瞑未归。

在南京只寓居两三年的著名作家钟惺也数次前来,观赏后写下多首诗词,称赞说:“秣陵梅最著,灵谷近千株。物以多为贵,神虽清不孤。

梅花坞的兴起与衰落

钟山林木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梅花,“山前山后处处梅”,一丛丛、一片片,点缀在山间林中。不过明朝以前钟山地区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梅林。

梅花坞一带大约是从明初开始种植梅花的。明洪武年间灵谷寺因原址修建皇陵而迁至钟山东南麓,使其地成为一处名胜,梅花坞也随之而兴。时人刘三吾曾观赏过其处“梅英簇簇溪湾上”的景致。

当时,这里栽种的主要是果梅。“结实输神乐宫监,备太庙时享,枝头悬‘上用’牌,游人无敢侵及者”。明末藏书家黄居中在诗中也提及此事:“若到垂垂实,应登寝庙新。”由于有皇家的保护,游人不敢随意攀折,因而梅林长得格外茂盛,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连村篱落梅为坞”,成片的梅树布满了山野村落。

早先,这座梅林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作家们的诗文中少见提及。万历年间,梅花坞突然魅力倍增,名声大噪。花开时节,人们成群结队,纷至沓来。一时间,花间树下,游人如织,人头攒动。

钟山虽自古为风景优美之地,但明初建设了孝陵后,大片地方成为禁区,人们无法涉足其间,唯有灵谷寺一带可以随意游览。而且,灵谷寺附近松林苍翠,环境幽深,其自身也颇具吸引力。这可能也是梅花坞人气旺盛的原因之一。

明清易代时,灵谷寺一带罹于战乱,逐渐荒疏。梅花坞也随之开始凋敝,“吉祥干老花放迟,灵谷村深树已残”。乾隆中期以后,其名渐归沉寂,鲜有人知。到晚清的时候,这里“皆为民田坟冢,梅花无一存者”,名园数百年的芳华繁景已完全湮晦在历史的烟尘中,只留下一片花光树影闪耀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朱炳贵

来源: 金陵晚报   编辑:王缘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