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资助贫困生 “莫文隋”原型汤淳渊教授离世

14.07.2019  12:32
“莫文隋”原型汤淳渊教授。 通讯员供图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莫文隋”原型汤淳渊教授。 通讯员供图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这首一直传唱在江海大地南通的歌曲《莫问我是谁》,曾是流淌在无数人心中的暖流。它歌颂的是20多年前匿名资助贫困生的南通大学退休教授汤淳渊,以及众多行善不留名的“莫文隋”们。

  如今,暖心的乐章依然在汩汩流淌,但“莫文隋”却走了。记者从南通大学了解到,因重度肌无力症,在和病魔苦苦抗争后,83岁的“莫文隋”原型汤淳渊教授,于7月12日晚在南通去世。“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发讣告,不留骨灰”,老人生前留下的遗嘱被首次公开,亲笔写下的遗愿,和他20多年前的义举一样,再次打动人心。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郭小川 通讯员 陈妍

   贫困生得到资助,好心人叫“莫文隋

  1995年3月,春寒料峭的日子,就读于原南通工学院的女大学生石洪英,家庭遭遇不幸,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一边是生活的艰难、一边是求学的渴望,石洪英内心处于挣扎和煎熬中。

  就在这时,石洪英收到一笔汇款,金额为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汇款人名为“莫文隋”,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100元的金额虽不多,但总算补贴了自己的生活费,日子不再那么艰难。不过,在石洪英心里却打起了一个问号,自己和“莫文隋”并不认识,他为什么要给自己汇款?

  正在疑惑时,“莫文隋”又给自己寄来了100元。此后,每个月100元资助,成了莫文隋和石洪英的“约定”,直至石洪英完成学业,每次汇款单上也总有“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等简短话语。

  石洪英满怀感激之情几次踏访工农路,发现并不存在“555”号,当然也无法见到“莫文隋”其人。这时大家才明白:“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是“莫问谁”的谐音,其意显然是“但收关爱之情,不必问我是谁”。她通过广播站、邮局等各种办法寻找这位给她带来无限希望的贤者,都一无所获。

  石洪英所在的原南通工学院,还设立了“莫文隋基金”,全院教职员工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一批贫困生由于得到了最及时的帮助,学习成绩显著进步。该院各系还成立了“莫文隋服务队”,尽己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

   莫文隋”找到了,但他一直婉拒亮相

  1995年9月,“莫文隋”在帮助石洪英的同时,又给原南通工学院学生处寄去1000元,并附信请学校从家住苏北的特困生中选一人,“每月发给100元,作为生活补贴”。

  媒体在报道这个故事的同时,也在寻找“莫文隋”。但一个“莫文隋”还未找到,越来越多的“莫文隋”层出不穷。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迷雾中我是一颗星,冰雪中我是报春梅……”在江风海韵涤荡的南通,“莫文隋”之风温暖了江海大地,一曲《莫问我是谁》唤起社会爱心,也掀起全民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1997年1月5日和4月21日的《人民日报》分别以《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南通:“莫文隋”有新篇》为题,进行跟踪报道。2002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聚焦由莫文隋引发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莫文隋”的感人事迹传遍神州大地,“莫文隋”也因此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留给全国人民久久的感动。

  但鲜为人知的是,“莫文隋”并非没找到。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正平告诉记者,“莫文隋”的事迹被广为知晓后,南通全市上下在多方寻找这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好人。有一天,原南通工学院领导告知时任南通市文明办主任的黄正平,“莫文隋”可能是该院副院长汤淳渊。于是,黄正平立即带上同事赶到学校。面对来人,汤淳渊终于承认向石洪英汇款的人是自己,并解释了为何隐匿名字,只是希望不要宣传自己。于是,黄正平和宣传部领导遵照承诺,一直为其保守秘密。

  此后,当“莫文隋”成为亿万群众瞩目的新闻人物时,各类表彰大会领奖时总是缺少“莫文隋”的身影。多年来,汤淳渊坚持不接受媒体拍照、采访的原则,不愿在媒体面前露面,他认为:“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

   生前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留骨灰

  直到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汤淳渊得知奥运圣火将在南通传递,决定申报担任火炬手并获得成功,至此,汤淳渊的形象才首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近年来,汤淳渊患上重度肌无力症,已经住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长达一年时间,但他每个月仍然坚持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莫文隋基金,即便他的身体已不能动弹并丧失了语言能力,但从他听到志愿者工作时流露出的热切眼神,依旧能够感受到老人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关心与热爱。

  早在2008年6月,汤淳渊就为自己立下遗嘱。这份老教授亲笔写在南通大学信笺纸上的“身后事”,在老人去世后被首度公开。他遗嘱中说:“一生送走亲友不计其数,深感身后事极须从简。余今已七十有二,当今虽身心尚健,但‘神龟虽寿,终有期时’,何况人乎!故趁今思维清晰之时,作一安排,实为明智。1、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2、当日或第二日即行火化,火化当日或第二日即将骨灰撒入狼山外口长江中。3、操办人员,除亲属外,友人包括南通大学离退处人员应在十人以内。4、请按上述意见办理,亲属不得提出异议。汤淳渊 亲笔。

  记者7月13日从南通大学获悉,老人后事均遵照其遗嘱举办。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温暖一片天。“莫文隋”走了,他却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莫文隋”事迹感召下活跃在江海大地的南通江海志愿者队伍,20多年来也在不断壮大。7月8日,南通市通州区高级中学准高二学生唐之琦,注册成为第150万名江海志愿者。目前,南通志愿者组织数已达4185个,项目总数超过1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