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金陵刻经处里写出前无古人的《仁学》

12.06.2015  09:01

  谭嗣同在南京积极推行维新活动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话每个人在历史书中都读过。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在就义前高声所诵。

  1842年出版的《海国图志》暂时唤醒了清代“沉睡中的雄狮”,随后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等维新派推动了百日变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短暂一生中,谭嗣同留下了最重要的代表作——《仁学》,这部书也被列入“南京传世名著”备选书目。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谭嗣同亦儒亦侠行“霸道”政治终究只是梦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这句慷慨激昂的话注定流芳百世。

  谭嗣同(1865-1898),自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少年时博览群书,喜词章,富于思想,并从当时的侠客“大刀王五”习武。青年时期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

  南京文史学者严中介绍,20岁时,“策我马,曳我裳,天风终古吹琅琅!何当直上昆仑巅,旷观天下名山万迭来苍茫!”漫游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谭嗣同目睹了各地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发出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叹,特别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失败使他受到了很大刺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痛感此前自己花了太多的精力在考据词章上,无济于事。”严中考证,1896年,父亲替谭嗣同谋得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的位置。他起初有些兴奋,在“候补知府”之后如有机会等到“实授”知府,掌握一隅之地,就有可能实现先在一地搞变法,行“霸道”政治的夙愿了!抱着这样的希望,他于1896年8月8日来到南京,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候补知府的生活。

  然而到了南京之后,谭嗣同很快灰心丧气了。这不但因为举目无亲,生活感到孤寂,更是由于在官场上到处受到冷遇,南京的官僚们根本不把他这个候补知府放在眼里。他深以这种遭遇为屈辱,心情越发苦闷,对现实更加失望。

  严中认为,谭嗣同当时曾怀抱的一点行“霸道”政治来改变现实的希望最终化为泡影,让他干脆死了这条心,表示“死心越国难图霸,抉目吴门去看潮”。此后他与官场很少往来,潜心读书,并研讨佛学,开始编写《仁学》,希望“以‘仁’为核心,发挥其大义”。

  金陵刻经处里写出《仁学》,杂糅东西方文化精华

  新街口很多人去了不知多少趟,可是淮海路上的金陵刻经处可能一次都没有进去过。《仁学》正是1896年下半年至1897年上半年谭嗣同寓居延龄巷的杨仁山居所(后辟为金陵刻经处)期间完成的。

  在南京候补知府的日子里,谭嗣同结识了杨仁山。杨曾随曾国藩儿子曾纪泽到过英法等国,对西学有相当了解,后来又沉醉于佛学。两人成为知己。

  《仁学》成书共2卷,5万多字。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谭嗣同在书中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他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书中猛烈抨击“三纲五常”,指斥两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思想,认为“”如不能为“”办事,亦可共废,否定了“君权神授”。

  谭嗣同还大声疾呼要冲破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罗网”,提倡变化日新,尽破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局面。

  “”字,孔子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讲,孔子把“”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谭嗣同这部研究“”的专著,观点却是当时维新派著作中最为激进的。“以‘仁’为核心,发挥其大义”而成为一专门之学,在我国儒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

  “这样的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可能公开印行的。”严中介绍,谭嗣同用战斗的精神,大胆地提出了改革现实的纲领。《仁学》得以流传于世,是到他殉难之后,最早由梁启超在日本把其中的一部分发表在《清议报》上。1901年10月10日,上海“国民报社出洋学生编辑部”出版的《仁学》单行本,实际上也是在日本印刷的。梁启超评价《仁学》:“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

  候补知府生活“困乏无聊”筹建“金陵测量学会

  严中介绍,在撰写《仁学》的同时,认为科学非常重要的谭嗣同还在南京积极推行维新活动,最重要的成就是倡导筹建了“金陵测量学会”。

  1897年4月1日,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为振兴中华,兴办实业,邀集了郑孝胥、缪荃孙、蒯光典、茅子贞、杨文会、徐乃昌,刘世珩等学者名流聚会,创立了“测量学会”。新创的“测量学会”,暂借南京花牌楼池州杨公馆(具体地址已无可考证)为会所。大家草定会馆章程九条:练习仪器、专精一门、测立距、测平距、分测、会测绘图、定尺、日记、著说。要求与会者,每人先各管一种仪器、各学一门专业。联合多人参与,待有成效时,渐行扩充。

  此外,谭嗣同还试办农学会和《矿学报》,并积极提倡文字改革,亲自设计了一套《管音表》。

  1897年下半年,谭嗣同结束了“困乏无聊”的候补知府生活,离开了南京,回家乡湖南。

  1898年2月,谭嗣同在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艺《湘报》等,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6月11日,清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谭嗣同被荐,奉召进京,参与新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反对新政。谭嗣同等幻想得到袁世凯对变法维新的支持,但最终竟被袁出卖。“百日维新”失败,谭嗣同在北京引颈就义,时年方34岁。

  复旦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昨天也肯定了《仁学》一书。他说,谭嗣同在《仁学》中融贯了对儒释耶三教的自得之见,参以百家博杂之学,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冲击传统伦常的束缚,抗议民族压迫。此书对后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巨大。

  链接>>>

  “六君子”横刀向天笑

  慷慨就义前面不改色

  1989年9月,慈清太后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一夜之间,形势大变。维新派被捕的被捕,逃亡的逃亡。康有为乘船逃走,梁启超暂避日本使馆,准备去日本。

  谭嗣同却下定了赴死的决心。他在自己的住处收拾东西,将自己多年来所写的诗文稿件,来往书信,装了满满一箱子,来到梁启超避居的日本使馆,对梁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9月24日,谭嗣同在“莽苍苍斋”被捕。28日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被杀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由于师傅王五送给狱中官吏钱物,才使谭嗣同免受许多皮肉之苦。在狱中,他大义凛然,神情自若,视死如归。他抚今思昔,眷念祖国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狱壁上写了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古老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竖立着六根木柱,木柱上绑着六位爱国志土,维新变法的闯将,就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怕夜长梦多,怕外国干涉,怕人民起而抗议,便赶快处决这些人以绝后继,决定下午四时行刑。

  在行刑前,“六君子”面不改色,横眉冷对。只听谭嗣同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大声呼罢,哈哈大笑。此情此景,使上万围观的人,无不淆然泪下。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