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之外,还原更真切的熊向晖

09.05.2016  20:38

  熊向晖谌筱华夫妇的结婚照。

  熊向晖的女儿熊蕾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回忆父亲的往事。于英杰摄

  熊老在查资料。

  新华报业网讯 撇开被广为传颂的情报战功勋,褪去“谍战传奇人物”的光环,亲人眼中的熊向晖、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不同人的不同视角,让我们看到熊向晖更真切的另一面。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于谍战之外的故事也足以让人津津乐道。让我们跟随熊向晖女儿熊蕾的介绍,感受一个时代英雄的“平常事”。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于英杰南京、北京、西安报道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熊蕾提供

  记忆力惊人,60多年后仍能背出当年电报

  18岁的熊向晖,带着崇高的信仰加入共产党,投身于一个杀机四伏、暗流汹涌的行当,在有着“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身边卧底10多年。他没受过任何特工训练,却写就一段传奇。

  历史学者杨者圣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熊向晖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这几乎是真正的情报人员所共有的。即便60多年后,年近八旬的熊向晖跟他口述人生经历时,当年胡宗南的很多电报,他都能准确地背出来,比如蒋介石发给胡宗南的电报,胡宗南接到什么组织的电报,一百多字的几百字的,他背得一字不差。

  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熊蕾也说,父亲的记忆力的确惊人,他不光能把几十年前的事情精确到几月几日,而且是几点几分,非常清楚,场景也记得很清楚。

  熊蕾透露,父亲还有个学话的绝技,学谁像谁,学蒋介石,学胡宗南、学毛主席,学周总理,学董老,都是惟妙惟肖的。

  或许,正是身上的这些特点,让熊向晖游刃有余地潜伏在胡宗南身边,成为一名出色的情报人员。

  追女友时,第二次见面就告知了真实身份

  长期在胡宗南身边潜伏,身份地位、样貌学识均不差的熊向晖,25岁依然单身,不利于工作。熊向晖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寻找意中人。

  熊向晖的妹妹熊汇慈与家在南京的同学谌筱华是闺蜜。谌筱华谈吐大方,志趣高雅,对人和善,意志坚定,熊汇慈很欣赏她,介绍给了哥哥。熊向晖在宜宾与她见过两次。“他们第一次见面很短暂,第二次见面才谈得深,确定了关系。”谌筱华侄女、现居南京的谌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谌筱华家人其实很反对,因为熊向晖是当兵的,虽是胡宗南的副官,但在她父亲即谌筱华大哥看来,“副官者,马弁也”,认为不会有出息。

  熊向晖是铁了心的。1944年第二次见面,两人一番畅谈后,熊向晖对谌筱华有了基本判断,认为是他理想的终身伴侣。

  “父亲时间有限,第二次见面时就坦率地告诉我妈,自己是共产党,正在胡宗南部从事秘密工作,非常危险,问她愿不愿意,不愿意就算了。”熊蕾告诉记者,父亲坚信,即使母亲不同意跟他结婚,也绝不会出卖他。当时,熊向晖的秘密身份,连他自己家里人都不知。

  谁知,谌筱华当场答应熊向晖。“母亲后来告诉我,她就是冲着父亲是共产党,才决定跟他走的。”熊蕾还透露,父亲当年向母亲吐露真实身份之前,并未向党组织请示。

  蒋经国当证婚人,中共谍报“后三杰”聚首

  1942年,蒋经国在西北考察3个月,胡宗南让熊向晖一路陪同,他也因此与蒋经国、蒋纬国结下特殊缘分。1947年1月,熊向晖与谌筱华在南京结婚。熊向晖找到蒋经国,请他做证婚人。蒋经国欣然应允。

  为了给熊向晖办好婚礼,蒋经国指派秘书主任陈元全权操办,承担一切费用。婚礼在励志社(现钟山宾馆)举行,200多人出席,场面宏大。

  “父亲与蒋经国、蒋纬国私交很好,就连蒋经国的秘书陈元都是父亲介绍过去的。”熊蕾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因为正逢新生活运动,又在励志社,婚礼上没喝酒,以茶代酒,饮料是白开水,父亲被灌了一肚子白开水。

  一个插曲是,熊向晖为了让丈母娘满意,按南京习俗请四位熟人做“四大红媒”,分别是:蒋经国秘书陈元,中央信托局襄理吴承明,即将去美留学的陈忠经,在上海善后救济总署工作、正洽办留美手续的申健。他们约齐造访谌母,为熊向晖做媒定聘。

  几乎没人想到,这4个人当中,陈元虽不是共产党,但与熊向晖私交甚笃。而陈忠经、申健,与熊向晖一样,都是胡宗南的部属,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周恩来布在胡宗南身边的“闲棋冷子”,也是中共谍报史上的“后三杰”。

  三杰聚首,堪称是世界特工史上的奇观。

  自我评价“不要夸大个人作用那不是决定性的

  熊蕾告诉记者,很多人想把父亲的传奇经历拍摄成影视剧,父亲一概拒绝了。他对此非常淡定,说是历史选择了我。

  “父亲是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他跟我说过,他打入胡宗南那儿是偶然的,即便不是我熊向晖,也可能是李向晖、刘向晖。但我加入共产党是必然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必然的。”熊蕾说,父亲生前多次说过,不要夸大他个人情报的作用,那不是决定性的。我党有很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闲棋冷子,一个重要情报的来源往往是多渠道的,只是这些人、这些故事、他们所起的作用不为人所知罢了。

  熊向晖,这位传奇人物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真实,他的传奇,会深深留在我们的心底,化成敬意,铸成更为坚定的民族和国家记忆,激励后人。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