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2015年财政工作思路: 紧咬“一个目标”、谋求“三个突破”、实现“四个提升”

30.12.2014  19:43

  2015年,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职能,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有新作为,为全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新的贡献。2015年全区财政工作思路为: 紧咬“一个目标”、谋求“三个突破”、实现“四个提升”。  

   一、紧咬“一个目标  

  紧紧咬定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年度财政收入目标,确保财政收入增幅、税收比重等质量指标居于全市先进位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服务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谋求“三个突破  

   一是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更加支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适应经济新常态过程中培育增长新动力。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继续设立超过2亿元的企业科技创新转型专项资金,突出支持高新产业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型业态集群化发展,增强对财税增收的贡献力。坚持园区式发展路径,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现代物流园、电商快递园和东方汽车广场提速发展,拓展新型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按“就高”原则落实国家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传统产业中高端、融合式发展。深入研究房贷新政,积极落实市相关文件精神,引导建安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着力扶持各类创新要素。 重构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整合省、市、区各类专项资金,完善促进文化、金融、旅游等服务发展的激励措施,实施类别化支持,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培等专项资金额度,继续支持打造市高新区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引导构建全民创业创新体系建设。 通过完善激励措施、支持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和扶持民营企业创新筹措施,促进全区民营经济提速发展。同时,鼓励引导金融领域创新,构建财税、金融联手助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实现新突破。 强化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 精准发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提高涉保人员社保水平;大力支持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补“短板”、扫“盲区”,有效填补救助体系空白。支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医卫长效补偿制度。对覆盖各类教育生均拨款实行动态调整,实现政府主导资助体系全覆盖,提升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水平。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城乡河道疏浚整治。大力保障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 助力城乡统筹发展。 调优新一轮区对镇财政体制,助推城乡协调发展。确立主体功能区理念,突出支持双新大道、331省道两个城乡统筹“示范长廊”发展,梯次推进城乡建设;加大投入,支持大纵湖景区以创促建,繁荣发展生态旅游;发挥财政职能和国投公司平台作用,打造新城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三是深化财税改革实现新突破。 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财政创新。 引导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工程,以及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建设。深入研究PPP模式,探索运用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城乡供水、垃圾处理、医疗、教育和养老服务等领域有所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PPP模式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实践运作,有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和盐都新城建设。 积极支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落实实施方案、完善购买项目库,抓紧谋划事务性领域的管理服务项目逐步启动政府购买。优先实施与民生关联紧密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有序推进劳动就业咨询、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会计审计和会计代理记账服务等事务性方面启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 创造性推进投融资工作。 在全力做好发行企业债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中期票据、资管计划融资、私募债、短期票据等融资方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力争短期融资可持续、长期融资有突破。通过长期融资来调整、优化现有政府性债务结构。同时,实质化运营区国投公司,着力做实做强融资平台。 

   三、实现“四个提升  

   一是提升法治财政建设水平。 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 围绕逐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启动新一轮预算管理改革。科学编制“4本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加大相互间的统筹力度;全面推进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建立透明预算。 构建多元联动的财政大监督格局。 加强财政监督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及其他经济部门联动运作,充分利用专项审计监督成果,突出加强对全部专项资金和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加大对涉农等民生领域、重点实事工程建设资金和会计信息质量与队伍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区镇联动的就地就近监管机制,对乡镇所有资金监管实现全覆盖。 严肃财经纪律。 强化“三公”经费监管,全面建立公务经费支出综合管控机制,着力控减行政运行成本。稳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完善实施方案,梳理结算目录,将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均通过公务卡支付,使公务消费置于实时监督之下。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 

   二是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新修订的预算法,推进依法理财。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全部预算单位和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资金,搭建立体多元的绩效预算管理新模式。开展财政绩效管理和第三方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试点;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激励措施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 围绕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管债有力目标,编制债务收支计划,将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债务规模控制,严格举债程序和计划管理,监督债务资金专款专用;探索建立政府性债务监测指标体系、预警机制及化解机制,科学评估各区域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区域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全面建立政府性债务动态偿还和常态化审计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科学管理财政收入。 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根据经济运行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并制订收入目标。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将全部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完善财政运行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财政收入运行管理定期报告、通报制度,发挥财政数据决策支撑能力。探索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思路,着手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和财政“十三五”规划。 

   三是提升财政基础工作水平。 将2015年确立为全区财政系统“两基、三化”建设年(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进一步明晰局机关科室职能,确保12个建制镇财政所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财政所标准。 

   四是提升财政服务水平。 加强对财税新政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学习研究,包括区委、区政府战略决策和大事、要事的深入把握,提高全区财税经济形势分析的频度和效度,发挥财政数据决策支撑能力,增强财政服务区委、区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公共财政、普惠民生”服务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各类文明创建,塑创财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