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谋定而动 建设高技能粮食人才队伍

01.09.2015  15:50

苏州市粮食局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高技能人才是粮食事业继往开来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苏州市粮食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市2011—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粮食行业人才发展实施意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粮食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全市粮食从业人员素质为目标,以率先基本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为抓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全力推进“双五”、“双百”人才发展计划,粮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全面提升粮食职工专业技能,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上,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充分挖掘优质人才资源、通过技能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带动等方法抓紧解决现实问题。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我市对照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开始在全市组织实施“双五”、“双百”人才发展计划,即用三年时间,全行业引进和培养50名优秀粮食经营管理人才、500名粮食仓储、物流、质检、营销等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100名紧缺人才、培养100名粮食后备人才。经过3年多的努力,全市粮食从业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人员素质得到提升。2014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总人数804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比重44.9%;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技能人数(即技术型人才)分别为150人、192人,合计占总人数的41.67%,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高级专业技能、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61人,高层次人才占比为7.59%。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能职工的不足,与粮食行业改革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相去甚远。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引进的数量上不够平衡。近年来,各地注重发挥企业人才发展的主体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和企业发展方向提出需要的人才类型,制定人才发展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引进培养,全市“双五双百”计划任务基本实现。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特殊技能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等紧缺人才141名,占计划的141%。虽然大部分地方都超额完成了计划,但在引进的数量上很不平衡,仍有个别地区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认识不足,行动迟缓,个别地方囿于粮食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引进工作停滞不前,脱节较大,青黄不接现象有增无减。

 

                二是引进的质量把控上不够严格。随着我市粮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购销公司资产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明显提升,引进人才的平台作用日显重要。但是,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地方在赋予企业充分自主权的同时没有对国企人事和用工管理及时做出规范,造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决策过程不够民主,操作流程不够公开,人员质量把控上门槛不高、标准松弛,讲关系、说人情,因人设岗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人员队伍的质量和用工效率产生了直接不利影响。

 

              三是培训方法单一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我市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各种职工培训竞赛工作,如,分别举办了全市粮食系统青年职工培训班、新进职工技能培训班等等。组织了全市第一届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选送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和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但是,目前的部分培训计划重点不够突出,与基层实际需要还没有完全贴合,培训方法、形式还比较单一,整体效果还不够理想。

 

              三、对策建议

 

                1、完善平台,把好国企用工数量质量关

 

                2013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苏政办发〔2013〕79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府办〔2013〕172号)要求,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集团化运作,努力做强、做优国有粮食企业,提高国有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好购销公司这个主平台,立足长远,及早谋划,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进一步准确把握好国资改革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与“”的辩证关系,强化国有企业“三重一大”事项的管理,规范选人用人审批和用工报备等制度。引导企业科学设置内部岗位,因事设岗、以岗定员,从源头上控制好用工规模和人员质量。

 

                2、立足双赢,深化校企人才培养合作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有效模式,是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市、县两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提升和创新扩展校企合作的效能。在合作环节上,要指导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把握住需求预测、技能训练、能力评价等环节,实行人才培养全流程合作;在合作范围上,要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多元化合作,探索形成区域性、行业性合作联盟,明确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类型,共享技能教学训练成果;在合作关系上,要进一步明确相应的职责权利,突出企业主导,落实学校基础,做到学校与企业责任到位,互利共赢。要主动与南京财经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技师学院等院校保持联系,同时,积极组织上述学校的学生到我市粮食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校企搭建交流平台。在招收新员工时,应注意招收在毕业前已取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要加强中初级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技能人才梯度配置,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3、挖掘资源,发挥领军人才示范带动作用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技能领军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成长互相融合的活动场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目前,我市已涌现了张家港粮食购销公司方治、江苏苏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张伟忠等粮油保管专业和昆山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张羽、常熟粮油饲质量检验所糜娟等一批粮油质检专业领军人才。我们应充分挖掘好、利用好全市粮食技能领军人才资源,争取通过建成1-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好他们及其工作团队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攻关创新。整合高技能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团队优势,实施科学保粮绿色储粮等重点攻关、重点突破,积极参与科技项目;

 

              二是带徒传艺。承担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试制推广、教学培训等任务;通过在生产实践中传、帮、带,加快培养青年技能技术骨干;深入研究专业技能,及时总结绝技绝活和技术技能创新成果;

 

              三是交流推广。及时总结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并在企业、行业中推广;承担和参与全市技能技术培训、交流、协作和推广活动,推动全市粮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市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劳动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苏州市技能大师、名师带徒传艺奖励(试行)办法》的相关扶持奖励政策。技能大师工作室由高技能领军人才依托其所在的企事业单位创建,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技能大师工作,为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生产、研发、教学、实训等场所。

 

                4、应地制宜,落实岗位成才鼓励政策

 

              (1)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提升、职称提升、技能提升的学习和培训。国有企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根据工作需要,经组织派遣,或经本人申请、组织同意,参加在职学历提升、职称提升、技能提升的学习培训,通过考试,拿到其相应学历、学位、证书的,其费用由所在单位报销。对在工作实践中确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已被行业或企业公认达到高级工、技师水平的职工,推荐直接认定为高级工或技师。对在技能岗位工作、掌握高超技能并做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可进一步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允许他们破格或者越级参加技能鉴定。

 

              (2)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革新。所研究的课题和革新项目符合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经相关部门批准立项,由所在单位给予经费支持,对获奖的课题和革新成果,由所在单位对有功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3)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各级各类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活动。经组织批准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取得名次的,给予表彰奖励。

 

                5、以人为本,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一是建立技能与晋升薪酬挂钩制度。要通过岗位聘用,将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与企业选人用人挂钩,与职工薪酬挂钩,进一步激发员工学习岗位技能、学用结合的积极性,树立爱岗敬业职业精神,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

 

                二是培植先进选树典型。向一线肯吃苦、能做事、有实绩的技能人才适当倾斜,认真做好各级劳模和“双先”(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推荐评比工作,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行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三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行业和谐发展。重视工会群团建设,支持工会群团开展活动,注重团结带领广大一线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廉洁文化进企业进家庭”,努力营造求真务实、风清气正、团结协作的环境,全力推进我市粮食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