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调研江苏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工作

25.04.2016  08:53

            4月22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江苏省气象局召开座谈会,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深入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听取基层气象部门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纷纷发言,畅谈工作进展、问题挑战以及建议意见。盐城市气象局局长吴一鸣说,“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改得越早越主动,改得越彻底越主动”;连云港市气象局局长张榕说,“应继续巩固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省气象台台长解令运说,“业务科技体制改革应该更好地激发部门活力,提高效率”。大家畅所欲言,还提出“现在探测手段和探测资料类型越来越多样,但在新型探测业务质量考核中,看重到报率但对观测质量检验重视不够”、“在推进气象现代化过程中,应下更大力气提高预报精细化和准确率这一核心”等问题。郑国光与大家深入讨论、交流互动,全场气氛热烈。

  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郑国光首先对江苏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表示问候,对五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指出,江苏五年来的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全省气象部门要积极谋划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气象现代化,继续在全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郑国光强调,到2020年建成气象现代化体系是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同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气象业务功能、布局和流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迫切需要通过改革的手段,构建与气象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要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郑国光指出,各级气象部门要深刻理解、不断丰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内涵。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工作实际,在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气象现代化内涵具体化,按照省、市、县不同层级定位,进一步突出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各自的重点任务,做到以定位、目标、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要通过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将信息化及“智慧”等理念融入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气象工作各个领域,进一步丰富气象现代化的内涵,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郑国光指出,全面深化气象改革要按照汪洋副总理的要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和公益性地位,明确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要坚持和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积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加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郑国光指出,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绝不仅仅是其改革本身,它涉及到气象部门工作职能、业务分工、人员机构设置等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要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转变优化防雷监督管理的方式,平稳有序地实行人员分流,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在气象科技服务方面,国内外气象部门情况表明,国家气象部门在市场化的气象服务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助于部门保持活力,通过积极参与市场化的气象科技服务,能够拓宽视野,跟踪先进技术,从而更好地检验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调研座谈时,郑国光对江苏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提出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清醒认识汛期复杂严峻的天气气候形势,全力以赴扎实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坚决打赢汛期气象服务的硬仗,做到汛期气象服务与气象现代化建设两手抓两促进。郑国光同时要求,要结合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汛期气象服务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会上,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翟武全表示,全省气象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有关要求和精神,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中国气象局的决定部署,更加清醒,更加有力,更加充满信心地推进江苏气象事业发展,为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继续努力奋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综合观测司、计划财务司主要负责人,江苏省气象局在宁领导班子成员,各市气象局、直属单位和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