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大思政格局

13.07.2017  22:33

   作者:赵庆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突破过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线”的瓶颈,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实践课是高校思维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从思想政治工作法则、教书育人规律跟学天生长规律来看,其余哲学社会迷信课程同样能够施展以文明人、以文育人的思惟政治教导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局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级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在近日召开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韩正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的主要讲话精力,牢牢掌握办好中国大学的基本方向,紧紧把握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义务,牢牢掌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能源,牢牢把握办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障。

   课程思政”何以必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制须要冲破适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线”的瓶颈,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依靠哲学社会科学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阶段连接来看,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整散布于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上无奈对接与融通。为此,必须增强顶层设计和兼顾和谐,重视理论常识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构建一体化、层次化、精致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来看,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良好的生态,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陶冶和价值引诱,而这绝非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需要全课程的“大合唱”。长期以来,有些课程并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造成合力,在有些学校甚至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被边沿化、空洞化、标签化的景象。

  从学科接洽来看,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点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持和滋润,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派头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办法的领导,否则就轻易迷失方向。

  从老师步队来看,固然形玉成员育人“大思政”格式的观点早已提出,然而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平台。推行“课程思政”,可能开发全员育人、全进程育人的新平台、新资源和新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先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轨制化,领导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踊跃有效的作用。

   课程思政”为何可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可以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目标与对象的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在造就目的和培育对象上具备一致性。“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必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其次,知识与价值的同一。比拟而言,个别哲学社会科学课所传授的内容诚然不思想政管理论课那样存在显明的意识形态颜色,但任何教材内容的编写都离不开价值立场的抉择,同样需贯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立场、观点和方式,也蕴含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状态内容。

  再次,濡化与涵化的融合。从学习过程来看,濡化是指历时性的文化传递和连续,涵化是指统一时空的文化输入和交汇。前者象征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长时光全过程的养成,后者则请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营造全方位、全视角的环境,而这只有通过开发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力达成。

  最后,学科与课程的协同。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高了深度与力度,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供给了载体和渠道。任何学术研讨都必定蕴含着价值态度、道德关心和政治诉求,这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丰盈的思想政治资源。

   课程思政”如何构建

  思想政管理论课的显性育人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隐性育人完全可以做到有机融会、协同共进,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适切的门路进行重点打破。

  ???充足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应用可以培养大学生幻想信心、价值取向、政治信奉、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是非分明的才能。

  ???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计划,编制相应的教养指南。“课程思政”必需公道接收“思政课”的教训,同时保持“课程思政”的差别性和奇特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体系性。

  ???有效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准确处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联。所有教师都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尽快树立课程评估系统。以破德树人为起点、聚焦点和着力点,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际认等同不同档次,从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科学评估“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后果,精益求精,久久为功。

  总之,推进全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要目表明确,矢志不渝,构成协力;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斯,才干一直晋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满意学生成长发展需乞降等待。

[义务编纂: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