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会让孩子们更知书达礼吗?

25.09.2017  19:37

9月初,山东省曲阜市的中小学陆续开学,学生们也领到了新学期的课本。在这些课本中,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发现了一本特殊的教材——《走进圣城·感悟经典》。

据了解,这本教材是供曲阜全市中小学生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里面选取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孟子》《道德经》《离骚》等优秀篇章,共十册。

这是在曲阜开展的以“诵读先贤经典,培育当代君子”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在曲阜的120所中小学校中,每个学校都有一名自己的国学导师,负责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现在不仅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做家长的也得补课,跟孩子一起学习这些经典。”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从2008年开始,国内悄然兴起了“少儿读经”的热潮,民间也有不少私塾、“读经”学校开办起来,供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这股“少儿读经”热,也引起了世界儒学大会的关注。

在9月20日至21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中,首次设立了“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10位儒学专家为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表示,此次讨论,期待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探索。

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变革

“‘少儿读经’是过去20年中国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也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热闹、最红火的部分。‘少儿读经’事业的展开,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作为此次“‘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的主持人之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姚中秋在讨论开始之前这样说道。

他认为,在过去这些年来,“少儿读经”事业取得了很多成就,有很多孩子因此接受了儒家经典的教育。

从我自己的观察,最大的成就是使得全社会都认识到了孩子‘读经’是个好事,‘读经’是个好东西,而且这样一个观念不仅被家长们接受,更重要的是被官方接受。今年秋季开学,公立学校的孩子,差不多每个年级的孩子都会拿到一本《中国文化》的教材,它的主要内容还是经典。虽然它对经典的理解跟‘少儿读经’界有区别,但大体上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的经典。

姚中秋认为,“教育终于回到了中国文化的轨道上去。

对于这一点,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学生有权利了解真实全面的华夏文明。

“少儿读经”热潮中主张的全日制忠实背诵经典原文,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也为那些希望读到完整经典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种选择。

据了解,“少儿读经”除了在传统的体制学校内进行,还有不少是在民间私塾中进行的。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王苍龙在对“读经”学校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离开体制学校,选择“读经”,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

“‘读经’的很多孩子,在体制学校里的成绩不算很好,他们在体制学校里会被边缘化,甚至可能遭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而当他们选择离开原来的体制学校,来到‘读经’学校,他们觉得在这里可以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知书达礼的人。”王苍龙说。

不能不求甚解地“纯读经

据了解,在当前中国体制教育为主体的大背景下,“少儿读经”无疑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诸多好处也渐渐为许多家长所认可。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在至少有200家私塾为孩子们提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但就在这样的热潮中,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是误区。

广东私塾联谊会会长袁彦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少儿读经”界存在着一种极端的教学模式——“纯读经”。“它确切的定义是不管学生是多大年龄、之前有没有其他的教育背景,一天6~8小时,甚至是12小时,只‘读经’,没有任何识字、认字,隔绝阅读。一直到要读包本30万字。包本30万字以后,你可以学别的,或者是回体制,或者去一些书院。

这种不能求解的“读经”方法究竟好不好,讨论中也有学者给出了意见。

我听过一些‘读经’学生‘背诵经典’。我发现这些孩子不但不懂所背的文句是什么意思,甚至不能清晰地读出他们自己所‘背诵’的句子。”柯小刚说。

在他看来,不知道自己背诵的经典所谓何意,只是机械地记忆词句,不但不会帮助孩子们学习经典,反而会让他们对经典产生厌恶感,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袁彦也表示,在背诵字数超过20万的学生中,依然有迷恋电游的,行为乖张的,人生迷茫的,不知经典为何物的,对圣贤全无感觉的孩子,甚至有一些从小“读经”的孩子在识写字等基础知识能力方面严重滞后,尚且不及在体制内就读的同龄人。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颜峻则在讨论中讲述,有的家长反映“纯读经”几年,孩子非常狂妄,不会与人接触,一说话就得罪人,几乎把家里的亲戚都得罪遍了。“自己的亲妈,看着他都想打他。他的母亲教了一年,才让他重新学会待人接物。‘纯读经’的孩子往往非常敏感,既自卑,又自傲。

除了“纯读经”的错误做法之外,“少儿读经”也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姚中秋解释说,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观念的压力,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培养现代公民,为什么要让他们读三千年前的古书。另外一方面,政府有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将“少儿读经”与之隔离开来,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是否利大于弊。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教育界、公立学校开始逐渐引入经典教育,由公立学校的老师去教孩子读经典,但问题是,这些公立学校的老师们可能普遍缺乏中国文化的素养,自己也没有读过经典。“老师自己没学过,他怎么教?”姚中秋对此有些担忧。

所以,‘少儿读经’界还承担着一个任务,要把我们在过去十几年、二十年来所积累起来的经验,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达给公立学校的老师们,教他们教育孩子读经典的方法。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姚中秋说。

书院应与公立学校合作

对于目前“少儿读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柯小刚表示,为了将来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天有必要在充分肯定其固有成就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检省问题,改正错误,调整方式方法,升级换代,推动当代社会儒学教育的新一轮健康发展。

如何正确“读经”,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案,即“读、写、演、讲、用”。读,就是“读经”。写,就是用笔将所学习的经典写到纸上。演,是要用小剧场演出来。然后就是讲,学生学习后自己能够讲解。用,就是将所学的经典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颜峻认为,“读经”一定要伴随着讲解来进行。若不及时讲解,学生将不会真正理解所学经典的含义。“讲解并不是把最深刻的意思讲出来,而是要用最浅近的话解释。”颜峻说,“死记硬背是最容易忘记的方式,只有讲解过了,才能记得更牢。

除此之外,中国“少儿读经”事业的未来该如何发展,姚中秋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中国的‘少儿读经’事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上,面临着新的任务。要应对这些任务,可能需要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采取更明智的策略。我自己想到两个字——‘合作’,这里的合作,是多个方面、多个领域中的合作。

姚中秋介绍说,目前中国的“少儿读经”界,需要加强公立学校和书院、私塾的合作。“我了解到公立学校的老师们,尤其是中小学的老师们,他们学习的愿望是非常急迫的。他们很迫切的希望可以学习经典,然后再去教给孩子们。”姚中秋说,“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主动与公立学校合作,把我们在私塾中开展‘少儿读经’教育的经验,同时把我们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分享给他们,提高他们的国学素养。

对此,柯小刚也提出,可以“体制内外合力办书院,提升国学‘读经’品质”。他希望能够依靠体制内的力量,“拨乱反正”还原传统文化的真正作用,将现代教育与经典文化教育相结合,“合办书院”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接受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

另外,姚中秋认为,“少儿读经”教育的发展,还要依靠学界和教育界的合作。“少儿读经”事业应该伴随着学术研究的事业一同发展,“少儿读经”事业的从业者们,既要教孩子,自己也要研究,更需要与公立学校加强沟通。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