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出炉?评委来宁揭秘

03.11.2014  11:36
  贺拉斯·恩格道尔  

  新华报业网讯 每年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产生的?莫言获奖引起争议了吗?昨天,第三届21世纪世界华文学高峰会议在南京大学举办,瑞典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委会成员之一贺拉斯·恩格道尔院士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他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诺奖产生的幕后故事。

  上千提名决出5个候选人,所有作品要通读

  “诺奖评委会要熟悉各个国家的创作群体,接触各个国家的文学,评选是一个巨大的工作。”贺拉斯说,评这么大的奖,想必很多人认为这是很傲慢的举动,“这次来参加会议,就是想减少傲慢,传达这层意思:其实我们不傲慢。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产生的?哪些人能起到关键作用?贺拉斯详细道来:每年2月1日提名截止,有四类人可享受提名资格:各国作协主席、文学正教授、院士及院士机构成员、诺奖得主。评委会每年都会收到上千提名,大多是重复的,最后会形成200多人的名单,汇成一本档案,包括各人的简介作品等,这是评选的基础工作。瑞典学院5位院士将组成评委小组进行遴选。

  “当然,这200多人不可能都讨论。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个长名单缩成20多人的短名单,这20多人就是当下的文学精英。我们讨论的内容都是非常保密的,如果泄密会判死刑。”贺拉斯说,5个人有所分工,比如有人专门看诗歌类作品,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讨论的结果,就是将20多人再缩小到5个人的范围,一直到5月底产生最后的5个候选人。这之后,瑞典学院18个院士将在一起讨论,他们要用整个夏天的时间认真研读5个候选人的作品,这个工程非常大,涉及40多种语言。当然,院士团里通晓十多种语言,能看德法俄等各种译本,90%的书可以自己读,也有院士专门读中文写中文。当然,遇到特殊语言,也可定制翻译,用保密的方式邀请翻译,而译文是不能出版的。

  经过一个夏天的阅读,5位院士将分别提交报告,这个报告50年后才可公布,相当于给未来写论文。之后,全院召开四五次会议,经过讨论,将5个人减少到2个人,再投票,决出最后的胜者,9月底10月初正式对外公布。

  莫言多次入选候选人

  中国作家有活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前是不是多次获得提名呢?贺拉斯说,一个获奖作家在短名单里出现的次数至少两次。也就是说,第一年提名的时候,一般不会入选,至少两次才能进入评奖的视野。这也表明,评委至少读一个获奖作家的作品两次,有个反复了解的过程。“莫言获几次提名,这个要保密。不过可以透露的是,他在短名单里出现过好多次,感觉好几个夏天都在读他的作品。

  在讨论的过程中,争议是不可避免的。贺拉斯说,包括莫言,也难免引来争议,因为大家的口味不同,最后是听大多数的。不过,讨论只限于文学价值,并不像网上所传还涉及政治等问题。

  虽然有时讨论起来也有争得面红耳赤的,但是评委们会很注意不以个人喜好来影响大家。相反,大家越喜欢某位作家就越会保持谨慎和客观态度。“我们也有个不成文的纪律,对外不讨论自己喜爱的作家,以免引起误解。

  谈起中国文学,贺拉斯说,读过很多法文和瑞典文的译本,觉得中国作家很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