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旅行何时不再难

04.03.2016  11:20

  春光正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踏青游,相信会让不少人心痒。2日,《人民日报》一篇《10省份提出增设地方节假日,你们那能休几天?》的文章再次触动职场人士的神经——2.5天假日模式、弹性休假的讨论在这个春日愈发热烈,人们希望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地弹性工作,为“假日之痛”减压。

  公休年假

  半数职场人享受不到

  “休年假看起来很好,可是对我们私企来说,真正休起来不容易。”徐州五洋科技公司的财务人员翟鹏飞工作已有10个年头。去年,他才第一次享受带薪休假。此前,他在几家私企打过工,也想休假,却从未被单位批准过。

  不只是私企职工,“不休假”的政府公职人员也不少。铜山区农工办的陈斌工作了5年,从未休过假。陈斌说,其实自己也想休息一下,但看到“老同志”都坚守工作,作为年轻人就更不好意思提休假了。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一份国民旅游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带薪年休假普及率低,全国只惠及大约50%的职工。另外,“休不满”成常态。按照在职职工工龄分析,我国人均带薪年休假约为10天。而调查显示,我国人均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仅为6.29天,民营企业职工甚至不足4天。

  这就造成人们只能选择在法定假期出行,各大景区人满为患。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戴学锋指出,当前国内三分之一旅游需求尚未释放,如能加大并优化时间供给,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

  捍卫假期

  让“说走就走”不再遥远

  有假,却放不了或者不愿放,在于社会一定程度上未把旅游休闲看成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年均出游4.5次,目前尚有较大差距。

  “休假?现在能不加班就不错了。”在徐州铜沛街道拆迁办工作的刘丹,如今忙起来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加班,也和平常一样,并没有更多报酬。作为一名“临时工”的她,也不愿因为这点假期与单位“太较真”,因为她担心会因此影响工作。

  虽然2008年《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实施时,就已经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情况主动监督检查。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人社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但记者从省和南京市劳动监察部门了解到,虽然近两年劳动者关于带薪休假的咨询明显增加,但几乎没有人专门为了几天的假期去投诉单位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部门监督这一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中77%的未享受带薪年休假人员未得到应有补偿,其中66%的未休假者没有享受到任何补偿。

  弹性作息

  为“假日之痛”减压

  为了缓解“假日之痛”,国办去年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弹性作息。目前重庆、安徽等地先后出台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行2.5天弹性休假。我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

  采访中,一些劳动者对于弹性休假如何具体落实也有疑虑。按照规定,2.5天休假制度是在满足每周工作40小时的法定制度下实施。这意味着,周五下午的休假时间,要由其他时间弥补。在南京一家规划公司做设计的肖丽说,如果周一至周四每天工作9小时,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从带薪休假中挪取,将3天假期打散成6个半天,估计老板也不会同意。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开始先行探索,让年假更加人性化、有弹性。徐州长兴公司负责人丁振国告诉记者,他们正尝试灵活多变的休假模式。“我们会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把公休假打散在平时。只要不影响工作,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年假。”他们还分批安排旅游,让大家的“假期福利”不受损失,350多名员工普遍认可。

  专家认为,在确保工作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地方与个人的自主决定权与安排假期的差异性,既能将更多旅游消费的需求转化成现实,又有助于推动中国步入休闲经济时代。

  本报记者 王岩 赵伟莉 黄红芳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