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雨花台》获“五个一工程”奖

28.09.2017  21:34

        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27日在京召开。我省原创话剧《雨花台》榜上有名,荣获“优秀作品奖”。江苏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

        2015年,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创作以雨花英烈为题材的原创史诗话剧《雨花台》,以烈士们的事迹为创作素材,用时空浓缩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把雨花台烈士的群像搬上舞台。

        礼赞信仰:传播雨花英烈精神的文艺经典

        一部话剧《雨花台》,两年来让一股“红色旋风”吹遍全国,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话剧《雨花台》面向广大高校学子和党员干部群众已演出八十余场,观众十余万人次。从历史中走来,雨花英烈在一座座舞台上复活,有了更生动诠释。两年来,在全国高校,话剧《雨花台》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在江苏,该剧已成为现象级文化现象,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国内文艺界,这部红色题材精品力作也备受关注和好评,并获得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两年来的创作、演出实践,话剧《雨花台》正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当代文艺创作的典型样本。

        打造艺术精品,真实还原雨花英烈群像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他们用壮烈的牺牲铸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5年,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创作了以雨花英烈为题材的原创史诗话剧《雨花台》,旨在以艺术的形式塑造好雨花英烈群像,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使之深入人心、传之久远。

        话剧《雨花台》从创作伊始,就树立了打造精品、经典的目标。制作、演出的南京市话剧团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全国知名话剧院团,并邀请著名导演胡宗琪执导、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高城担任编剧。边演出边推敲打磨,剧本曾数易其稿,就在首演的前一个月,剧本还做了颠覆式的调整。一部话剧《雨花台》的诞生历程,正是一部新时代经典锻造过程的浓缩。

        “真实感人”是话剧《雨花台》在演出中收获最多的评价,每场都是掌声与泪水齐飞。这背后,是大量真实的文献资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发动了工作人员,深挖史料,选出20多个最为典型的烈士故事提供给剧组,主创团队多次赴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深入调研,从中筛选出了十几个故事作为创作素材。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告诉记者,“《雨花台》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其中人物都是用的真名,很多台词是从烈士的书信、诗抄、发表过的文章等文献资料中挖掘整理出来的,每个人物不是由许多人物的某个侧面拼接而成,不是艺术化创作的产物,就是他历史上本来的样子,这种源自真实的力量最感人。”

        谁是“宝尔”? 话剧《雨花台》围绕着矛盾焦点展开:一天之内,敌方要找出“宝尔”,而同时这一天里我方也要想办法把情报送出去,以免更大的损失,戏剧性就这样胶着展开。高城解释说,舞台上,借鉴戏剧“三一律”结构,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烈士放到同一个时空里,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施滉等烈士与敌人斗智斗勇。多重叙事并进,矛盾冲突不断,扣人心弦。“红色戏剧,如果要感动观众,不能靠强行灌输,要靠艺术感染。如果编一个不可信的故事,人物就立不起来,这样的剧根本没法让观众融进去。”高城对记者说。

        话剧《雨花台》演出后,受到了专家和烈士亲属的高度评价。著名话剧研究专家刘彦君表示,话剧《雨花台》用非常戏剧性的情境设计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是一部非常不一般的主旋律题材话剧。恽代英的侄子恽希良观看了《雨花台》首演,当时,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称赞道:“真是一次勇敢、大胆的尝试!”他说,这部戏把烈士的真实经历进行了艺术加工,很有创意。坚持理想、不怕牺牲、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体现得很充分,也很感动人。

        信仰的力量,从书本中来到年轻人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迄今,《雨花台》已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徐州、宿迁、淮安、扬州等地演出八十余场,走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观众覆盖了数十所高校以及部分在宁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超过10万人次现场观看了演出。

        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上海交大菁菁堂、中山大学梁銶琚堂、南京大学恩玲剧场……舞台上,是同样的《雨花台》剧情,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烈士们手挽手,视死如归走向熊熊烈火;舞台下,是同样的座无虚席,青年学子们泪流满面。隔着岁月的长河,跨越不同的时代,一次次的演出,激荡着的是青春与信仰的碰撞。通过优秀艺术作品,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等红色基因正代代相传。

        “感动”,是关键词。《雨花台》的演出现场,一次次成为感动全场的“泪花台”。雨花英烈中,有不少是正在求学的学子,他们的革命经历,使观看演出的青年学子深受感动和鼓舞。在北京大学演出时,演员谢幕6次,全场观众仍不愿离去,纷纷起立鼓掌致敬。在广州中山大学,演出结束后几位同学激动地冲上舞台,要求和饰演恽代英的演员崔钟合影,其中一位同学表示,演出太震撼太感动了!“明天就写入党申请书!

        “信仰”,是关键词。“烈士们的信仰到底是什么?”这些英烈之中,不少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有的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甚至还有一些留学生,不少人家境优越,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驱动着他们前赴后继地投身革命、不畏牺牲?南京大学商学院贾晓倩同学动情地说,“英烈们都是最青春激昂的年纪,他们本来可以选择亲情、爱情,最后却选择了无私、选择了信仰,真的非常伟大!”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李君禹说:“当‘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开始在我身边的青年人当中发酵,面对信仰的崩塌,话剧《雨花台》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收获”,是关键词。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价值观最后成型的阶段。在话剧《雨花台》的舞台上,英雄不再是课本中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存在。南京邮电大学学生王福平拍了一张舞台上最后的合影,他说,会把这张照片一直留在手机里,“我要始终提醒自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应该承担起国家的责任。

        在各所高校,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用属于他们的方式,表达着对话剧《雨花台》发自内心的喜欢。演出结束后,他们常常跑到剧场的海报前,举着手机合影留念,用手“比心”。结束后,同学纷纷在自己的微博、朋友圈中发图、发感想。有人说:“今天看了一部非常震撼的话剧叫《雨花台》。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分享恽代英烈士的诗——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有人说:“‘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这样强大的信仰,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应当传承的红色基因。”……

        穿越时空,雨花英烈精神激励前行

        一场话剧《雨花台》的演出,就是一堂爱国教育课,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思想政治课。2016年“七一”期间,江苏省及南京市2.4万名党员干部观看了话剧《雨花台》,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的党课。几乎每场演出谢幕时,台下的观众都会集体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雨花台》巡演时间长、任务重,期间,很多演员都是推掉了高收入的商业演出,义无反顾加入巡演。烈士们的故事经过他们的演绎打动了观众,而他们也在研究史料、揣摩角色、激情演绎的过程中对雨花英烈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南京市话剧团演员崔钟是《雨花台》主人公恽代英扮演者,演了80多场《雨花台》,也快与角色融为一体了。每一场快结束时,念着悲壮的台词,他的眼中依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为了演好角色,他随身带着恽代英的照片,时时观看寻找感觉。腿受伤了,打着封闭针坚持上场。他说,“演员们每一场都没有一丝松懈,因为这部戏,是如此庄严神圣!

        南京市话剧团青年演员赵飞在剧中饰演郭纲琳烈士后,郑重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话剧《雨花台》演出的舞台上,完成了自己庄严的入党仪式。南京市话剧团团长颜刚表示:“我们一直在用雨花英烈精神鼓舞、激励自己创作、学习、演好每一场戏,用最好的精神面貌去完成演出。

        话剧《雨花台》在巡演过程中,也将雨花英烈精神进行了立体、生动的展示。在各地高校巡演时,都配合有雨花英烈事迹展,除了展出话剧里面的十位原型人物的事迹,每到一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还会特别展出与该校、该地有关烈士的事迹。“学生看剧之前先看了展览,看完剧之后就对展览的事迹有了更多了解,增进了对烈士精神的认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告诉记者,“例如《雨花台》巡演去北大时,展出了我馆的五位北大的烈士事迹,看看他们当年学长们的光辉人生,会让年轻学子们感到烈士们不是那么遥远,这种形式更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

        与演出同时进行的,还有群众演员选拔、剧本诵读会、师生与主创座谈会、“穿越时空的对话——当代青年给雨花台烈士回信征文”等系列活动,让学子们重温英烈事迹,感受精神洗礼。两年来,共有220余名学生作为群众演员参与到演出之中,亲身融入到那血与火的情景之中,体验到烈士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今年《雨花台》在省内高校巡演期间,还组织大学生党员、团员骨干举办“学习英烈事迹、重温入党(入团)誓词”活动。观后,学生们的反响十分热烈,活动共收到高校学生征文400余篇,篇篇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所到之处,话剧《雨花台》激荡起的涟漪,正在一层层扩散。它登上了一座座舞台,也走入了一个个人心中。(顾星欣 冯圆芳)

  来源: 新华日报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