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中山码头》热映

13.12.2014  00:11

  《中山码头》总策划章剑华:牢记悲惨历史守护和平

  话剧《中山码头》热映

  该剧再现:国难当头,普通老百姓用骨气去抗争

  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文 秦怀珠/摄

  国家一级导演韩毅君     

  新华报业网讯 这两天每晚7:30,前往江苏省文联艺术剧场观看正在热映的话剧《中山码头》,成为人们缅怀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和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方式之一。这部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组织的原创话剧,已经在江苏省文联艺术剧场(南京梦都大街50号)连续演出了4场,今晚将是最后一场。

  该剧是国家公祭日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担任总监制。演出除了组织艺术家前来观摩外,还设立了专门的赠票电话。据悉,未来每年的公祭日,江苏文联都会不断推出新的精品力作。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文秦怀珠/摄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在中山码头做生意的吴老板购得小火轮一艘,打算将这份家业在儿子的婚礼上赠与新郎新娘。但是,步步逼近的日寇铁蹄却毁了他的发家梦。吴老板的儿子虎子参军上了前线,留下了日夜思念夫君的新娘晓月,此时晓月已怀有身孕。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在保卫光华门的战斗中,虎子壮烈牺牲。在伤兵医院当护士的晓月也惨遭日寇杀害。家破人亡的吴老板万念俱灰,最终开着小火轮毅然冲向日寇的舰艇。

  为磨精品九十几页的剧本浓缩了3/4

  该剧导演韩毅君告诉记者,她七八年没有拍戏,已经在家升级成外婆,安心带小外孙了,是这部戏的题材打动了她,当即决定复出。不过,最开始的剧本有九十多页纸,光念完就花了2小时40分钟。“当时头就大了,观众要是坐在剧场里2小时40分钟,哪受得了?又是这么沉重的题材。”于是,韩毅君自己先删了一稿,删到五十几页后进了排练场。“大家群策群力,边演边改,最少又改了五六次,才成为现在的模样。

  韩导说,她最满意的改动,就要数一双小小的虎头鞋了。话剧中的晓月是一名怀有身孕的护士,巧合的是,演晓月的演员正好也怀孕了。于是她提出能不能在舞台上做虎头鞋?“这个建议太好了,一双小小的虎头鞋,就把人物深层次的情感和对下一代的渴望都表现了出来。”韩导认为,这个虎头鞋的铺垫,使人物立刻厚重了。

  “当吴老板的儿子没了、媳妇没了,连没出生的小孙子都没了,只剩下一双虎头鞋。没指望了,天塌了。这也是他为什么最后会悲壮地开着小火轮冲向日寇舰艇的根本原因,也契合了总策划章剑华对这部戏要体现‘悲’、‘壮’的要求。”韩导说。

  精致的客栈变身残垣断壁只需1分20秒

  负责《中山码头》设计的舞美、灯光设计师段庆伟告诉记者,根据剧本的需要,他设计了写实的舞台效果,并以康爷的客栈作为整部戏的大背景。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舞台布景上,除了基本家具外,还有古色古香的客栈、代表喜庆的灯笼和红绸、街边伫立的柱子,柔和的灯光从客栈二楼的房间里挥洒出来,宁静而又和谐。

  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如何变换成剧情结尾需要的残垣断壁。“只需要1分20秒,我们就可以变身成功。”段庆伟说,最让他满意的设计其实是客栈边上那个特别不起眼的大柱子。“当柱子倒下来的时候,它会砸在客栈二楼的房间上,正好形成一个十字架。既昭示了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是对遇难的30万同胞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