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诗书”兄弟爱心相连 尽显古道热肠

26.08.2015  02:59

 

图为吴文忠(左)吴文渭(右)兄弟俩揣摩书法作品。盛义摄

 

帆势长江过,樟树树可依,相从手足情,共唱黄昏曲。”近日,在“诗友相会”微信群里,72岁的吴文忠上传了一首诗,表达兄弟之情,他的弟弟吴文渭小他三岁。这对年至七旬的兄弟这再度相聚后,一起用诗词、书法和慈善活动过起了不一样的晚年生活。

 

弟弟引进“地书” 成哥哥书法搭档

 

经常逛人民公园的市民都知道,在那里有一群以地为纸、蘸水作墨的书法爱好者,他们拿着笔杆长近一米的海绵笔在地上写着俊秀的书法。这项颇有情致的文化活动叫作“地书”,发起人就是现年69岁的吴文渭。

 

吴文渭曾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看到北京的颐和园、地坛等公园内,常有一群人写地书,从不练书法的吴文渭就此迷上了练地书。“这是种很有健身意义的书法形式,追求字的笔画和人身体的和谐统一,既动了身体又动了脑子,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锻炼身体。”2012年,吴文渭开始在市人民公园练习地书,并通过制作、赠送书写笔,指点书写技巧结识起书友。

 

吴文渭的哥哥吴文忠是马洲立德书苑的成员,是位书法迷,见到许久未见的弟弟突然间爱上了书法,还引进了如此有文化特色的新式书法,吴文忠感到非常惊喜。“‘知音’发生在亲兄弟身上,实在是一种缘分和幸运。”吴文忠说。

 

于是,在弟弟的带动下,吴文忠也加入了写地书的行列,兄弟俩常常在公园一起写地书,一些书法爱好者慢慢加入到他们行列,哥哥书法圈里的朋友也应邀而来。目前,在兄弟俩和书法爱好者的推动下,地书协会成员已发展到了30多人,不少还是靖江的书法名家。大家一起交流草书、楷书、行书、隶书,写地书时,享受苍劲、飘逸、豪迈、端庄的地书风韵。

 

诗友相会于微信 打造诗意文化圈

 

在两位老人的生活中,微信成了他们的日常必需品。兄弟俩尽管都年到七旬,但微信玩得很溜,因为在这里,有一个靖江人的“诗友相会”群。

 

这个微信群是吴文忠建立的,因为身边圈子里爱好诗文的朋友很多,爱诗之人需要个交流的场所,于是,他想到了建微信群交流的办法,向诗友们推广了微信,拉群进组,交流各自的原创诗词。

 

巧的是,去年吴文渭获赠靖江文化圈名人陈明源编写的《常用词牌详介》,从此对诗词着了迷,钻研起了卜算子、蝶恋花、菩萨蛮等各类词牌,饶有兴致地填词。当得知自家兄长有这么个活跃的诗友圈,吴文渭也耐不住了,主动加入进来,以诗会友。吴文忠在群中,特意为了兄弟情谊作诗一首。

 

哥哥注重随性抒情,我更喜欢追求工整平仄。”吴文渭说,在这个群里,诗词都是原创,大家互相交流诗风,互相讨教学习,特别是这些诗词相当有靖江的地域特色。在兄弟俩的共同推动下,“诗友相会”群已经有了40名微友,除了靖江诗友,还有南京、泰兴等地的诗友,最远的一位成员居住在欧洲,最小的成员才19岁。

 

亲兄弟爱心相连 公益善举升华“书义

 

与推动地方文化的初衷一样,公益慈善也是为社会尽力。在兄弟俩心中,将书法、诗词和慈善结合起来,是有意行之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两兄弟的人生轨迹不同,却有惊人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宽厚古朴的热心肠。吴文渭从一名铁道兵开始,在多个行业不断体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吴文忠则在文字和管理岗位上默默耕耘多年。退休后,吴文忠钟爱社会活动,以书法文艺活动四处“化缘”,多年来,只要靖江有书法类的活动,他都全力参与,悉心进行义务书法辅导,加入马洲立德书苑,参与各类书法赠送活动。远在北京的吴文渭,也关注各地求助动态,曾为玉树、汶川等多个灾区捐出万余元的资金和物品。

 

吴文渭回到靖江后,兄弟俩在创作诗书的同时,爱心慈善之意更是一拍即合。近两年,两兄弟互相协助,积极参加春节送春联以及书画表演、靖江日报“小红帮忙进乡村”活动等。今年7月底,市慈善总会举行“与慈善同行”书画义卖活动,吴文忠得知后,提前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和吴文渭搜集诗词等素材,挥毫创作了多幅书法作品,还多方搜罗了一些国内知名书法爱好者的字画前去义卖。

 

这对古稀之年的兄弟俩觉得,无论何时,即使在晚年,余生都希望以最恰当的方式多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