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花招翻新快看好你家“钱袋子”

09.09.2017  02:32
  盗取网银账户操作买入贵金属,借异常交易为名伪装银行客服人员索要验证码;骗取微信账号,利用截取对话语音自证身份向你的朋友“借”钱……近日,南京警方梳理了一些诈骗案例,提醒市民要加强财物安全防范意识,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把你的钱转贵金属账户 骗子索要验证码又出新花招 案件回放: 今年7月24日,正在坐火车旅行的南京市民蔡先生,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看短信内容蔡先生吓出了一身冷汗,自己的银行账户居然在短短几分钟内,分3笔消费了75000元。正当蔡先生想要拨打银行的客服电话时,他接到了一个显示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电话。接通电话后,对方自称是银行客服人员,发现蔡先生的账户有异常交易。 蔡先生刚想问问是什么情况,但由于火车进入隧道信号不好,对方的电话中断了。蔡先生觉得事情有些不对,怀疑自己是不是收到了伪基站发来的虚假短信,于是直接拨通了银行的客服电话。可查询结果却让蔡先生的心凉了半截,自己的银行卡里确实少了75000元的存款,收到的短信是真的。 没多久蔡先生再次收到短信,自己银行卡又消费了5000元,而杭州的电话也打了过来。对方告诉蔡先生,他的银行卡出现了异常消费,如果不给自己手机验证码,就不能冻结这些异常消费。蔡先生正准备告诉对方自己的验证码,朋友拦下了蔡先生,让他不要急着交出验证码,而是先报警求助。 于是蔡先生立即向南京市公安局报警,接到蔡先生的报警后,秦淮区分局瑞金路派出所民警立即联系银行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蔡先生的网上银行账户被盗,被盗钱款已转入了银行用于理财的贵金属账户。 得知这个情况后,蔡先生松了一口气,幸亏有朋友的提醒,自己没有交出验证码,向警方报警才挽回了8万元损失。但最终,蔡先生还是因买进卖出贵金属,损失了手续费1200元。 民警支招:不管是银行还是商家发来的短信,都要抱有怀疑的精神。商家的促销是否真实?兑换积分是否是官方发来的信息?多想想多问问,甚至打电话到官方核实这些身份和促销活动,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除了要抱有怀疑精神,其次就是要守住最重要的安全底线。不管是什么样的诈骗手段,最终目的就是骗走你手里的钱,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守住银行卡里的钱最重要的就是守住验证码。 不管是消费还是转账,没有手机验证码,骗子都不能进行操作,甚至银行都在提醒,工作人员不会索要验证码。所以对于交出验证码这件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守住验证码,就是守住了最后的安全底线。 骗子凭一条语音骗5人 你的微信钱包还安全吗? 案件回放:今年 8月2日,南京市民张小姐接到几个好友的电话,上来就问张小姐为什么还没有还钱,这让张小姐很纳闷,自己没向他们借钱,怎么都给自己打电话要钱。 张小姐一问才知道,他们昨天收到了自己的微信,向他们借钱买东西,张小姐立马反应过来自己的微信号可能被盗了。 在朋友接下来的描述里,张小姐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对方为了证明就是微信号的本人,还曾给他们发过语音,声音和张小姐的一模一样。 这下张小姐傻了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有人能模仿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张小姐立即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公告,通知朋友们自己微信被盗,如果以她的名义借钱一律不是本人。 同时张小姐立即向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区分局报警,秦淮区公安分局洪武路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即对案件开展了调查。民警发现所有的受害人都收到了同一条微信语音,这让民警想到,是不是有人录下了张小姐的声音? 进一步调查后,民警发现张小姐曾经将自己微信的账号、密码给过别人。原来,张小姐是个游戏爱好者,她的游戏账号就是微信号,有人要帮张小姐充值,所以她想都没想就把微信的账号、密码给了对方。 在此期间,张小姐曾和对方发过很多语音消息,其中一条“是我,是我”的语音被对方从手机里截取出来。 之后骗子上了张小姐的微信,假装张小姐的口吻向她的朋友借钱。每当有人提出疑惑,对方就把这条“是我,是我”的语音发送过去。最终,张小姐5名朋友上当,造成经济损失3000元。 民警支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了使用微信支付的方式付款,把原本具有社交功能的软件变成了大家的钱袋子,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电信诈骗想要成功最主要的就是骗,而微信的社交功能就给了骗子可以骗的平台。那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微信钱包呢?我觉得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提高自己微信支付的安全等级,对于免密支付的使用需要慎重。不少骗术其实很简单,街头上都有人贴虚假二维码骗市民去扫,如果开通免密支付,很有可能一不注意就中招,所以设置支付密码,甚至设置查询零钱的密码都非常有必要。 其次,对于“好友”突然借钱一定要弄清真伪。不少人在微信收到好友的消息后,就轻易转账,目前又出现了更加厉害的语音诈骗,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微信钱包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电话给朋友,或者让朋友当面借钱,这样就能迅速确认对方身份,防止被骗子忽悠上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不轻易扫陌生人的二维码。不少案件告诉我们,二维码里很有可能就藏有木马病毒,谨慎扫码,尤其是下载软件的二维码更是要当心。因为扫码,很有可能就要让你丢了“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