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站:报网融合“莫等闲”

14.07.2015  16:04
    □赵晓清

      媒体融合时代正扑面而来。在这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硬仗中,掌握大量信息源和新闻资源的记者站,应当成为传统媒体向地市拓展渠道和整合资源的尖兵,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成为报网融合的前沿和实验田,更好地服务于报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记者向全媒体转型

      面对新媒体异军突起,报纸未来竞争力不容乐观,但传媒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记者站掌握着所在区域大量新闻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当地资源。如果记者站依然停留在传统报道形式上,不但无法支持本报的发展,还会造成从业人员、新闻资源、市场资源等多重浪费。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下,记者站应当成为报网融合的先锋,提升主流媒体的贴近性和时代感。为推进媒体融合,很多报社调整了采编结构,改革以往“昨日新闻”的采编模式,重构采编流程。记者站也可以依托各报都在大力发展的全媒体新闻平台,“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实现记者一次采集,编辑多次生成,渠道多元传播。

      比如,《河北日报》记者站的记者,在采访报道时会同步考虑报社的各个平台。一条新闻线索,可先写成短讯或拍成照片、视频等在微博、客户端、网站发布,之后在报纸、手机报发布,最后可组合背景、深度的内容在微信和网络专题中发布,努力将记者掌握的新闻资源“吃干榨尽”。

      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关键是思想的转变,传播手段的融合。记者站人员少,以往在新闻报道领域就是多面手,管理上也更加扁平化,完全可以成为转型的实验田,通过转型创新,推进人力资源聚合、生产流程融合、采编力量整合、网上网下结合。

      深耕本地做强内容

      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传统媒体做大做强本地报道是安身立命之本。深耕本土新闻,向内容要影响力,记者站同样大有可为。

      记者站应站在新闻报道前沿,在做好现有报道的同时,积极当好内容提供者,提供第一线的鲜活新闻,既可以丰富报社的新闻源,又可以延伸地方新闻的传播空间,利用当地报纸、网站、电视等媒体,在新闻报道、媒体推广、扩大影响力等方面,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内容产品。特别是在信息海量的互联网时代,通过提供信息的梳理归纳和提炼筛选服务,像“今日头条”客户端那样,“在碎阅读时代给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浅阅读时代给出更深刻的思想”。

      同时,记者站新闻报道模式要由“短平快”的信息传送,向“深耕精作”的专题研究和系列报道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短平快”的报道模式已不再是记者站的专属优势,记者站应当发挥传统媒体另一项看家本领的作用,那就是做最近的、专业化的新闻,利用地理上的贴近优势,做精细和深入的专题调查性报道。《长江日报》的“武汉再发现”系列报道,便发挥了记者站的这种优势,通过对武汉昙华林、金银湖、王家湾等一些古街地名的深度发掘,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依托内容,记者站还可以成为媒体区域化发展的排头兵。地方党报在多年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舆论宣传经验,通过记者站的形式整合这些资源,突破当前传媒业和报业市场区域化分割的状态。比如,《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以记者站的形式打入了深圳、佛山、惠州等市场,《长江日报》在武汉7个中心城区、5个新城区、2个开发区和一个风景管理区都设立记者站,抢占市场,赢得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