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请拉叙利亚孩子们一把

20.03.2015  11:35

  新华网>>正文

  新华网大马士革3月19日电(记者杨臻刘阳)许多本该在阳光下无忧无虑追逐嬉戏的叙利亚儿童,现在却奔跑在生死存亡的悬崖边。

  大马士革,纳赫兰宰丹小学。操场上的学生们齐声高唱叙利亚国歌,六年级的朱达·塔弗尔攥紧他的小拳头,皱着眉。

  首都东部的朱巴尔区两年前战事升级,小朱达不得不离开那里的家园。他的父亲是叙利亚卫生部的普通职员,独自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作为家中长子,朱达主动为父亲分忧,每天放学后到餐馆打工补贴家用。

  和很多叙利亚孩子一样,朱达曾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而现在他更希望当一名厨师。他说:“我很喜欢现在餐厅的工作,因为能很快挣到钱,有了钱家里人才能吃饱饭。”他说自己通过打工已经“小有积蓄”,也经常给弟弟妹妹们零花钱。看到记者脸上流露出惊讶的神情,他摇摇头说:“这对我来说太平常了。

  大马士革老城,哈米迪亚市场。“先生,买一枝玫瑰吧。”在穆罕默德·巴达维机敏的眼睛里,像记者这样的外国人是他不能放过的“猎物”。

  来自叙利亚南部德拉省的巴达维今年14岁,两年前辍学,以卖玫瑰为生。在哈米迪亚市场摸爬滚打的两年让他比别的孩子看上去更加老练。

  “我以后想做生意,和你们中国人做生意!”巴达维眼里透着机灵甚至狡黠。他说,如果生意好,卖花一天能挣1000叙磅(约合30元人民币),但有时也会一无所获。

  伊德利卜省,极端组织“支持阵线”控制区。一段视频显示,一些身高还不及枪高的儿童在武装分子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枪械。武装分子发问:“告诉我你们要去杀谁?”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巴沙尔·阿萨德!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叙利亚官员库马尔·提库告诉记者,有报告显示,在人道主义援助难以抵达的地区,儿童不仅面临温饱难以保障的威胁,还会被极端分子灌输极端思想,越来越多的儿童被推向战场。

  大马士革市郊,叙利亚SOS儿童村。“我每天都会梦到我的家人,我梦到放学回到家,妈妈在给我做晚饭……”10岁的小女孩拉娜揉着她那哭红了的双眼。拉娜的父亲曾是一名政府军士兵,三年前在一场战斗中阵亡。没有固定工作的母亲无力抚养孩子,无奈之下将拉娜寄托给了儿童村。

  儿童村共有200多名来自叙利亚各地无家可归的儿童,在这里他们组成了一个个新的家庭,每个家庭由一个“志愿妈妈”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工作。儿童村负责人穆罕纳德说:“建立儿童村的目的是为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以便他们将来能重返社会。

  正如联合国儿基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在叙利亚危机四周年之际所说:很明显大人们现在无力终结这场可怕的冲突,但我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勇气和决心。他们都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我们怎么可以?如果我们放弃了,那后果将由未来几代人——我们所有人的后代来承担。

  请拉孩子们一把,不要让他们跌落那万丈深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标题:记者手记:请拉叙利亚孩子们一把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