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感受恐袭过后的“欧洲心脏”

23.03.2016  11:57

  新华社布鲁塞尔3月22日电  记者手记:感受恐袭过后的“欧洲心脏

  新华社记者赵小娜 王晓郡

  尽管自去年法国巴黎遭遇恐怖袭击之后,被称为“欧洲心脏”的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直“严阵以待”,但最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地时间22日上班“早高峰”期间,布鲁塞尔机场和靠近欧盟办公区的一处地铁站先后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当天13时,记者赶往位于市中心的布鲁塞尔市政厅参加新闻发布会。此时距爆炸事件已过去5小时,比利时安全警戒级别已提升至最高级,火车、地铁和公交车等所有公共交通全部停运,政府建议市民尽量待在家中。

  这一天,原本长期阴云笼罩的欧盟“首都”布鲁塞尔迎来了久违的阳光,但压力和紧张却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记者看到,以往冷清的布鲁塞尔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拉着行李箱,有的夹着公文包,脸色凝重,行色匆匆。

  进城方向车辆较少,但警察封锁了重要机构和政府办公区周围的街道,很多车辆需要改道或绕行。原本只需10分钟的车程,记者耗费近1个小时才抵达。其间急促的警笛一直在耳边回响,呼啸的警车数次擦身而过。

  以往游人如织的布鲁塞尔著名景点“大广场”显得格外空荡。平时成群结队的游客不见了踪影。广场周边的餐厅和咖啡馆虽然正常营业,但以往可遇不可求的露天座位却无人问津。更别提那些平日里颇受欢迎的礼品店、巧克力店了,开门营业的店里也几乎空无一人。

  如此萧条的光景让人叹息。这几年,欧洲经济总是“乍暖还寒”,回升乏力,再加上时不时地就被恐怖袭击事件打乱脚步,这个曾经富裕的大陆何以再现曾经的辉煌,令人担忧。

  布鲁塞尔市政厅是“大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一般情况下免费对游人开放。但今天它大门紧闭,两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在门口把守,入门的安检程序之严可想而知。

  尽管在巴黎恐袭事件之后,欧盟各机构和比利时各重要场所都明显加强了安保,但欧洲人注重个人隐私,即使在安保级别最高的领导人峰会上,媒体也只需经过一道电子安检即可。

  这次进入市政厅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经历了驻欧工作几年以来最严格的安保检查。除要求出示媒体证件和身份证件,安保人员还要求参会人员在大门外脱掉外衣后接受搜身检查,随身衣物中的所有口袋都仔细翻检。对于参会者携带的公文包和采访设备,警察也要逐一开包检查。进门后要再接受一次严格的电子安检,脱衣、翻包再来一轮,最后才能换取会议证件。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步行经过已关闭的布鲁塞尔中心火车站时看到,警察在所有周边道路拉起警戒线。记者尝试在警戒线外举起相机时,立即遭到荷枪实弹的特警阻拦。记者后来得知,警方怀疑仍有未实施的恐怖袭击,正在加紧搜查。

  在遭受炸弹袭击的地铁站口,记者看到多家媒体的转播车仍在这里停靠。布鲁塞尔市民当天下午陆续来到这里悼念遇难者,地铁站口摆满了鲜花。虽然恐怖分子用卑劣的行径重创了这座城市,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里的人们依然坚强。

  布鲁塞尔这座“欧洲心脏”兼具开放与包容性格的城市,居民有27%是外国人。多年以来,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融洽相处。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有人指出,开放不能向恐怖分子敞开大门,包容不能纵容极端组织滋生成长,只有标本兼治、彻底拔除“恐怖主义”这块毒瘤,人们才能放心的在这里继续分享啤酒和巧克力点缀的美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