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他们一直在路上

05.11.2014  23:39
  11月8日是记者节。     记者是一群聚焦他人、记录时代的人;而这里,他们成了主角和被记录者。     这一次,我们选择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6位记者,以“记者写记者”的方式,素描他们的新闻理想和生活点滴。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得以施展多面才能,并且保持活泼泼的个性,让人看到新闻对社会、对人生的价值。他们是我们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记者的代表,也可以视为全国20多万记者的缩影。     诸位同事,诸位同行,节日快乐!

新华日报调查记者陈道龙

   真想去响水看看那位农民

  花白的头发整天乱蓬蓬的;虽是58岁的“老同志”,见人总是一脸笑,谦恭、质朴,似乎有点害羞,又分明有点童真。1982年,陈道龙大学毕业进入新华日报,在版面组工作了8年。1989年,他到苏北扶贫,看到当地一些不法个体工商户大肆对外地客户行骗,愤然写了一篇内参反映问题,因调查详实、文笔犀利,行骗者很快受到查处。他返回报社后不久被调到群工处做调查批评报道,一干就是25年。

  同事们喜欢围着老陈寻开心,或者“打嘴仗”,或者“敲竹杠”,老陈一脸灿烂,呵呵直乐。不过,对社会上一些人来说,“陈道龙”三个字,意味着一种威慑。2007年7月,老陈接到举报,南京有些船务公司向民工承诺培训、当船员等等,每人交了几千元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老陈十分愤慨,多次到农民家调查,又数次去一家船务公司明察暗访,咨询相关部门和专家,写出了《招聘船员?当心骗局!》,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船务公司总经理赵某被逮捕,判刑5年。

  平时看老陈,一副散淡的样子,其实他有一股子韧劲,一旦盯上什么事情就绝不放手。1995年,老陈接到举报,南京一家大型企业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他和一位通讯员深入调查一周,写出《来自一个大型企业的警报》,并在报纸上推动了持续两个多月的广泛深入的讨论。面对老陈的“死缠烂打”,很多人恼羞成怒,甚至有人当面打电话,叫人来把他“”了。对此,老陈有一种钝感力,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今年,老陈花6个多月调查南京的传销骗局。按照报社的考核机制,如此“低产”,收入会大打折扣,但老陈并不在意这些。

  出身平民家庭的陈道龙,天生一股草根气息,长期从事调查报道,更让他沾染了浓厚的泥土味。1994年,一位响水农民来信,反映自己就医的遭遇。老陈一次次挤上长途车,辗转淮安、盐城的偏远地区调查。农村交通不便,他坐拖拉机,或者步行十几里;饿了,在街边吃碗面条;困了,住进简陋的乡村旅社。让他高兴的是,那个病危的农民最后得到了妥善的医治,索要红包、酒后做手术导致严重医疗事故的医生也受到严肃处理。20年过去了,老陈感慨道,“真想去响水看看那位农民,看看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回忆20多年的工作,老陈最感欣慰的是,他在部门领导支持下完成的一篇报道,让全省中小学生在校午餐变得“好吃多了”。去年1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老陈的“新华调查”《学生午餐费,咋变成老师泡脚盆》,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120多家网站转载,两家网站发表署名评论,该报道也引起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相关规定,使得江苏省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在校午餐的营养质量显著提高,相关学校领导干部也受到查处。为了这篇报道,老陈不仅多次到学校及食堂暗访,还研读了10多篇关于美国、日本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在校午餐的资料,报道见报后,又积极和相关部门沟通,促成问题的圆满解决。

  这些年来,老陈独立或与同事合作采写了100多篇较为重要的舆论监督报道,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使60多人受到党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不过,他也当过一次被告。2011年8月,老陈接到苏北瓜农投诉,他们被宣传鼓动使用了一种“抗枯萎病”的生物肥,种植的西瓜却藤枯瓜僵,损失惨重。老陈到3个县调查,稿件见报后,经销商和公司却要和他“算账”,闹上了法庭。最后,在人证物证面前,对方不得不无条件撤诉,农户还获得了50余万元赔偿。

  每天和老陈在一起上班,真要写他,一时间却感到无从下笔,因为他太与众不同了。作为老前辈,老陈的同学或者当了领导,或者调到二线部门,老陈也有多次机会,但他都拒绝了。“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老陈搓着双手,憋红了脸,才讷讷地说,“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减轻老百姓的疾苦、困难。

  再过两三个月,老陈就满58周岁了,按报社政策无需再接受“丁是丁卯是卯”的考核了,对很多记者来说,这是一个每天都在期盼的时刻。“老陈,祝贺你马上就要‘解放’了!”没想到老陈说,“闲不下来,我还是想干自己的老本行!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