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访市农委党委书记李江豪

15.10.2016  21:10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提增农业现代化水平。市农委对照目标和要求,将如何发力?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江豪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农委通过开展“树标杆、找短板、敢争先”等活动,推动全委上下树立新理念、鼓足精气神,加紧发展“六大产业”、实施“八大工程”,奋力推进我市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靖江日报:市农委找准了什么样的学习标杆?

 

李江豪:一江之隔的江阴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早,从品种结构调整到科技加码,从“种田大户”到园区集约,从工商资本注入到企业化经营,江阴现代农业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我市农业发展基础与江阴有相似之处,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类似,江阴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进做法,尤其是农业集聚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经营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靖江日报:对照江阴现代农业这个标杆,市农委为我市农业明确了怎样的发展路径?

 

李江豪:参照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监测得分,对比江阴市,我们进一步分析了靖江农业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十三五”期间,“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将是全市农业努力奋斗的方向。我们将咬定这个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换农业发展方式,“界定农业的红线、畅通发展的绿线、构筑支撑的蓝线”,发展优质粮食、蔬菜瓜果、健康畜牧、特色水产、花木林果、休闲观光“六大产业”,实施新江平线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带建设、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提升、“互联网+”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八大工程”,力争将我市建成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生态友好的农业强市。

 

靖江日报:“农业的红线”指哪些?

 

李江豪:就是必须完成的“保基本、重生态、惠民生”三大任务。

 

保基本,就是保足农产品供给。“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优做精“米袋子”,切实保障粮食年总产稳定在30万吨左右,并根据市场需求,调优蔬菜园艺和畜水产品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菜篮子”,保障蔬菜瓜果年总产提高到28万吨以上,生猪年饲养量保持在65万头左右,水产品年产量提高到1万吨以上。

 

重生态,就是把好“”、“”两道关,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严控投入品使用,全面推广新型高效农药和肥料,降低农业投入品使用强度,推行绿色生产;继续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促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近期,我们将重点抓好水稻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治理工作。

 

惠民生,就是把农民参与度和全民受益度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落脚点。“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符合国家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项目上去,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

 

靖江日报:怎么“畅通发展的绿线”?

 

李江豪:在现有基础上提增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打通农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着重实施新江平线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带建设工程和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建设“一带多园”。当前,我们正督促相关镇加速推进沿线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主干道“回路”建设进度,绿化美化周边环境,争取集聚带建设年内初步出成效。

 

在进一步培大培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借鉴江阴的经验,合理引入工商资本,大力培育农业企业,试验示范以村集体为主体的集体农场,走符合本地实际、具有靖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道路。

 

我们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力争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农经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在“接二连三、城乡联结”中实现农业旅游、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探索“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8~10个智能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计划在“十三五”期末,我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5%。

 

靖江日报:在“构筑支撑的蓝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江豪: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财、物、技”的“托底”支撑,只有积极构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大环境,筑牢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才能保障我市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将以年培育3000~5000名新型职业农民的速度,实现“十三五”期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50%;争取财政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金融、保险服务,解决“无钱办事”之虑;以年新增1~2万亩高标准农田的速度,全面提升我市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设施化,计划在“十三五”期末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面积比重分别达到90%、20%;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深入开展“双挂双服务”挂钩联系活动,充分利用12316短信和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好“靖江农委”微信公众号,实现“”上指导即时即见,全面构建有力、有序、有效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全媒体记者蒋文洁特约记者陈刚李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