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南京历史文化记忆 新开地铁线站点使用老地名

20.04.2015  11:49

      南京地铁4号线具体站点位置近日公布,“蒋王庙”、“王家湾”等老地名取代了环评时使用的“花园路”、“紫金山北”等站名。据悉,此次地铁站点命名,更多使用老地名,是为唤起市民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4号线,南京现有运行的多条地铁线,站点使用老地名也是比比皆是,一定程度上保护、“复活”了老地名。
 
      “夫子庙”、“常府街”、“卡子门”、“小市站”、“武定门站”……刚刚运行的地铁3号线,站点使用老地名也是一大特色。

      “地铁站名的调整变化,要本着指位性更强、文化含量更高的原则进行,既要服务市民出行,又可更好地宣传南京的历史文化。”市民政局地名办副处长谭晓林认为。
 
      谭晓林介绍,像去年运营的宁天城际线,刚开始有个站叫“四周站”,让很多人纳闷,后来得知这个站点邻近四周社区,才得此名。

      “我们就给地铁部门建议,不如叫个响亮点的名,最终相中了‘卸甲甸’这个老地名。卸甲甸位于六合区南部。历史上项梁、项羽起义军在渡江西进击秦时,曾在此卸甲休整,后人便以卸甲甸定为地名。”谭晓林说。

      地名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积淀着历史、风俗和文化。然而,在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飞速进程中,一批具有文化特色、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迅速消失。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每年都新增五六十个新地名,2001年到2005年间,更是命名、更名了1452条道路街巷。在新地名激增的背后,却是老地名的大量流失,“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秤砣巷”、“长乐街”等,这些老南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正随着南京老城的改造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市主城区的废旧地名档案中,就记载了消失的老地名1900条左右。其中,这10年来,就有近200个历史地名从南京的地图上消失。

      其中一些老地名消失是地名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先后针对含义粗俗、一地多名、名实不符、地名重复等情况进行了地名标准化处理。

      针对我市老地名不断消失的现实,近日,《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下发,提出要挖掘、整理、保护历史地名,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保护传承老地名,最好的方式是让它‘复活’,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中,南京地铁使用老地名是个很好的创意。”谭晓林说,今后,老地名周围新建的居民区、建筑物以及桥梁道路等项目命名时,将多考虑重新启用或移植老地名。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