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记录:顶级“昆虫”,留住你每一刻的曼妙

29.01.2015  11:30
新华记录:顶级“昆虫”,留住你每一刻的曼妙 - 新华报业网
新华记录:顶级“昆虫”,留住你每一刻的曼妙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自由摄影家,用“”的眼睛捕捉世界  

  他们的镜头下,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的世界,也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的世界。在他们眼里,时代与社会、自我与他者,既浑然一体,又意味深长。让我们走近他们,体验影像里的温度,镜头下的情怀——记忆与遗忘,时间与速度,优雅与审美,在飞驰的时代列车上,让我们聆听他们镜头里的声音——

   顶级“昆虫”,留住你每一刻的曼妙

  郭峰     单雯  

  “日寺小兀”这个名字,在“昆虫”圈子里名气很高,网络上流传的不少昆曲剧照都出自他手。网上赫赫有名的“日寺小兀”长啥样?当记者见到郭峰时,一下子很难把眼前这个1988年出生的大男孩,跟网友心目中的“摄影大师”联系起来。

  “我的网名‘日寺小兀’其实是繁体字的‘时光’拆成的。”郭峰解释说。学中文出生的郭峰现供职于一家事业单位,从事着跟文艺完全不搭界的工作,但在网上,他是个百分百“文青”——昆曲铁杆票友兼昆曲摄影师。

  “不瞒你说,我从小没啥昆曲基因,小时候看到戏曲频道是要换台的。”出生于苏州的郭峰打趣道。2004年,白先勇在内地积极推广昆曲,唤醒了年轻人对于昆曲的关注。郭峰清楚地记得,自己读大学时,被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精美剧照所吸引。三天九小时的演出视频,他盯着电脑屏幕看了一整天。软软糯糯的苏白,婉转细腻的唱腔,优美典雅的身段,让他彻底“沦陷”。机缘巧合,大学毕业后郭峰来到南京工作。此后,省昆但凡有演出,郭峰几乎场场不拉,每次都不忘带上他心爱的相机。

  舞台上,昆曲角色百变。美丽多姿的旦角、英俊潇洒的小生、勇猛刚健的武生、滑稽诙谐的丑角……郭峰说,每个角色行当,都有流派传承的典型特征,但要用镜头去捕捉,却并不容易。因为昆曲追求的是雅致之美,在表演上讲究细腻委婉,往往缺乏激烈的冲突与张力,演员一个飞起的眼神、一片轻挥的水袖,状态都在刹那间变化。郭峰必须紧盯着舞台上须臾之间的场景转化,不停调整光圈,按动快门,往往上千张照片中才能找到几张满意的。

  郭峰自嘲自己是个昆曲“狗仔队”。常常从台前跟踪到幕后,厚着脸皮跟演员套近乎,省昆新生代演员如施夏明、单雯等,因为年龄相仿,很快成为了朋友。“镜头和拍摄对象的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彼此信任和熟稔,郭峰的镜头常常能凑到演员脸颊边,抓拍他们上彩、贴片子的瞬间。这些幕后“私家珍藏”,很快在年轻“昆虫”间流传开来。郭峰最难忘的一幕,是去年18位大师参演的大师版《牡丹亭》北京上演,70多岁高龄的张继青压轴演出,郭峰提前钻进后台抓拍。化妆时,张继青大师显得紧张焦虑,她刚动完手术不久,临上场前得扶着椅子使劲喘气。结果一上场,她仿佛忘记了万千病痛,依然是舞台上最耀眼的角儿。郭峰说,张老师在幕后那一刻,自己心疼到不忍心去抓拍。

  这两年,昆曲的戏迷多了,演出多了,新戏也多了。每逢上海、苏州、北京、天津、武汉有大型昆曲演出,郭峰都会杀将过去。一个相机再加几个镜头塞进背包,足有一二十斤。除了累不说,费用也不低。光是摄影器材,就已投入近十万,再加上车票、戏票和食宿费,花销不菲。一场戏结束,还得连夜把照片挑选出来,制作好发到网上,搞到凌晨是家常便饭。对朋友们的各种挪揄,他坦言“这是真爱”。

  郭峰说,端着相机看戏,其实是从取景器里“”,跟戏毕竟隔了一层。唯有一次,在北京拍演出,舞台下方设置了地灯。“我对画面是有洁癖的,不喜欢舞台上有乱七八糟的灯光影响。”郭峰索性放弃拍摄,专心听起戏来。当演到《冥誓》时,一句“画中人梦中人眼中人,岂不就是我心中人”的唱词,让他真正入戏了,感动到眼睛酸酸的。

  到如今,郭峰拍摄的昆曲照片,已经存了几十个硬盘。有策展人邀他办展,郭峰婉言拒绝了。他反思说,自己目前的戏曲摄影大多是台前的舞台照、幕后的化妆,大同小异,接下来面临的是怎么去突破。“以人文纪实为题材,融入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让公众体会昆曲之美。”现在,郭峰经常端个小板凳守在侧幕,想抓住演员上场前人与角色之间的调整、切换的刹那状态。这种戏如人生与穿越时空的错觉,有时候让他陷入如梦如幻的恍惚。他想努力尝试,能否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意境,用照片定格住。接下来,郭峰说还想搞些创意摄影,希望能表达昆曲在当今时代的困境和突围。

  郭峰从2012年夏天开始跟拍省昆新排的昆剧大戏《南柯梦》,从练乐、响排、彩排一直拍到首演,并陆续跟拍了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演出。郭峰说,这出戏的拍摄投射了自己很多情感寄托,即将开始的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他也准备去拍摄。“有梦的人生才美”,他说,昆曲也是他的一个梦,《南柯梦》中的淳于棼最终梦醒了,但自己,希望一直能做着记录这个时代昆曲好昆曲人的美梦。本报记者 顾星欣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