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与童心一起飞翔

10.08.2015  10:02

  让诗歌与童心一起飞翔

  ——中国·江苏首届全国少儿诗会侧记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作家协会、省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童心里的诗篇”中国江苏首届全国少儿诗会8日圆满落幕。从全国2万余所中小学校征集到的4万余首少儿诗歌作品中,每一个孩子和大人、作者和读者,都深切感受到了与诗歌一起飞翔的童心。

  “树是泥土的信/一个个果子/是一个个文字/风读了又读/把每一个字/都读熟了/才读懂了/泥巴的甜言蜜语”——这首名为《》的小诗,是本届诗会的一等奖作品之一,作者是常州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姚佳琪。姚佳琪今年9岁,是个充满灵气的小女孩。她告诉记者,《》这首诗的灵感来自爷爷邻居家种的桃树,“学校有专门写诗的课,我就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姚佳琪最开心的不是获得了一等奖,而是因为获奖,她的诗不仅在颁奖典礼上被朗诵,而且还会被更多人读到,“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以后我还要继续写。

  由著名诗人和专家组成的评委团,对诗歌中展现的童真童趣赞叹不已。“少儿诗歌,重要的是以童心来看待这个世界。”被称为“煤炭诗人”的孙友田,对一首《草孩子》印象深刻,“写的是春天到来芳草绿遍天涯的场景,小作者把小草比作孩子,伸出小手挠啊挠啊,让草地妈妈打了个喷嚏,于是漫山遍野都是草孩子了,非常生动。”孙友田认为,童心开发诗意,诗歌的希望就在孩子身上,“可以说,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民族的希望,我们能从他们的诗歌中,看到人类的未来。

  “孩子们用他们的诗,向公众说话。”中国小作家协会秘书长金本表示,这次诗会展现出当今儿童诗歌的特点:第一是充满着真挚情感,许多内容都是诉说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爱;第二是有着极其丰富的联想,儿童的奇思妙想让大人自愧不如;第三是语言优美,有着音乐美和绘画美。“他们代表了写诗的方向,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

  金本也赞叹,本届少儿诗会,江苏不仅参赛作品的数量最多,质量也是最好的。这也反映了诗歌教育在江苏学校备受重视。来自常州武进洛阳中心小学的臧明艳老师介绍说,他们学校就是以诗歌教育为特色,有自己的诗社,每个星期都有活动,她会带孩子走进田野,走近自然。“学校里有七八十名外来打工子弟的孩子,这些孩子对生活非常敏感,他们的成长需要有人去陪伴和引导,写诗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臧明艳说,“让孩子去写诗,目的不是成为诗人,而是学会关注周围的生命群体,找到并保持他们的童趣和童心。

  本届诗会的获奖作品还将结集成册,赠送31个省市图书馆、1万多所希望小学和省内7000所中小学收藏。“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我们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对孩子心灵的启蒙中,诗是不可或缺的。”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李朝润介绍,“很多时候,人们认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是从一首诗开始。因此诗不应当只是成年人的,更应该是孩子们的。”李朝润希望通过本届少儿诗会,“把诗的种子播种在幼小的童心里,让它开出灿烂的花,为他们的生活插上诗的翅膀,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徐宛芝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