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附加”成为产业现象

24.01.2016  11:25

  刘旺洪(省社科院副院长)  

  常州的文化+现象我认为是一种文化附加。创意和区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高知性、高附加性等特征,通过文化附加提升产业、商品价值和服务价值。常州的产业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跨界、融合、创新的思维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江苏而言,像常州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城市,产业链要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高端,靠什么,怎么做出特点出来,说到底就是三件事,一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二是通过互联网+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来提高生产的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第三就是要提升文化品位。产品有原产地,文化产业也有原产地、策源地,整体的产品中要体现文化特质,让文化来提升产品的内涵,运用文化附加、文化融合的手段把更多产品推出去。

  常州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品牌打造。品牌既有产品品牌,也有产业品牌,更有城市品牌。科技强省、科教兴省、创新驱动,都有一个战略叫品牌战略。上世纪,常州有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星球收录机等一系列响当当的产品品牌,目前这些老品牌已经湮没,如何整合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成为我的终端产品,创出新品牌,常州很多民营企业先走一步,勇当整合者。在产业品牌、城市品牌方面,常州的亮点更多。产业品牌、城市品牌的打造绝对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和附加,常州原先没有一点点旅游资源,如今常州旅游业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就是很好的证明。常州的道德讲堂,实际上也是将各种文化渗透进社会管理,如今成了这座城市的品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