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即兴行善”不再小小翼翼

31.10.2014  12:52

  长沙61岁的刘先生出门晨练,突发心脏病仰面倒地。33分钟内49人经过,却无人报警。直到第50位路人拨打了电话,但此时老人已停止呼吸……

  看了这则新闻,心里堵得慌。这路过的49人不可能都是“冷血动物”,其中很可能有人想为跌倒老人做点什么,可最终却没做。这些年,每一次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都能激起国人广泛的爱心和慷慨的捐赠。说当代中国民间是“善意涌动”,也不为过。但也有个现象耐人寻味:有媒体的呼吁、单位的组织、社区的号召或圈内好友出面等,人们释放善意相当积极,而个人自发或突然释放善意则小心翼翼甚至顾虑重重。因为,“组织行善”安全,而个人行善,特别是对突然倒地“刘先生”们的即兴行善,可能会有“说不清”的风险。这类自保心态虽然“提不上筷子”,可也算是“事出有因”吧。所以,现在要鼓励和支持人们自发自愿、随时随地地释放善意,需要社会建立广泛信任的良好基础,更要有保证出于善意的“多管闲事”而不会引火烧身的法律和制度。我们现在这些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亟需建设和补上。

  我们虽然无法根除欺骗,但也不必为曾遭受欺骗而放弃善意。其实,即使当下,释放善意也并非难事和险事。如遭遇“刘先生”这类事,即使不去扶助或不送老人去医院,立即打110或120报警总是可以的吧? 顾德宁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