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出引才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组队,实施“双名工程”——

23.03.2015  13:56
“师资金字塔”是这样建成的

      一流的教育离不开一流的师资。近年来,上海市抬高教师入职门槛,促进在职教师的岗位成长,培育高端教师群体,引育并举强化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招聘教师,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组建团队,实施“双名工程”,构筑起师资的金字塔,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提供队伍保障。
   夯实塔基——见习教师培训规范化
  往常每年两次的“长三角师资招聘专场”是上海基础教育补充新教师的主要途径。2014年底,上海推出两个引才计划,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拓宽师资招聘的渠道。一个引才计划是组织中小学从上海4所“985工程”高校中招聘教师,满足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对师资的更高需求。另一个引才计划是今年1月前往北京,面向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高校吸纳优秀人才。
  “来自师范毕业生的教师固然有上手快的特点,但在专业发展后劲方面,非师范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具有很大优势。”上海市教委人事处处长周景泰说,“我们推出两个引才计划,就是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
  从2012年起,上海推行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新招聘来的教师不是立即上讲台,而是先接受一年的浸润式培训,接受专家的带教后再开始授课,从而提高初入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3年来,已有近2万名新教师参加培训。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在培训内容方面,以新教师首次上岗面对问题的应知应会培训为主,涵盖师德修养、教学实践、班级工作、教学研究等。在培训实施方面,见习教师人事管理由聘任学校或区县教育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考核工作由区县教育学院、培训学校、聘任学校共同完成。
   强固塔身——发展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
  青年教师是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力军。上海于2014年启动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跨校、跨区组成团队,开展课程开发、项目研究,力求成人、成事,出人才、出成果。首批32个团队纳入上海市教委扶持计划,今后3年内将获得30万元经费资助。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峻刚被评为历史特级教师,她领衔的团队幸运地纳入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团队成员由多所学校历史教师组成,将开展“历史学科教学模式转换:以阅读与写作为中心的建构”课题研究,3年后有望形成课程观视角下的案例集,向更多学校推广。
   构筑塔尖——培养名校长和名教师
  如果把上海的师资整体看成一座金字塔,那么引才计划和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可谓夯实塔基的根本措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起到强固塔身的作用,而培养名校长和名教师的“双名工程”则是拔尖冲高之举,一批批校长和教师领军人才从这个群体里涌现出来。
  “双名工程”的功能定位在于培养一线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有潜力的后备人才,以难点问题及其对策作为需求导向,推进区县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设立名校长基地和名教师基地,由在基础教育极具影响力、学术水平高超的一线校长、教师或大学教授担任主持人,带领校长和教师学员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是第一期“双名工程”的学员,从2006年开始接受了5年培训,专业能力在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中获得飞跃。2011年,她又成为第三期“双名工程”小学校长主持人,与另一名校长共同负责名校长基地,带教10名校长学员。
  “双名工程”累计培养了近3000名优秀校长和教师,其中近70名校长已担任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市级素质教育学校的校长,75名校长评为特级校长,215名教师评为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说:“一个地区的教育程度最终落在课堂上,落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上。上海建立从筑牢塔基到培育高峰的一整套师资建设机制,使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进而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记者 董少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