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日志|让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 福建原省委副书记、省长苏树林被立案

19.07.2017  10:15

  [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让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

  这几年铁腕反腐、猛药治疴,“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政风社风的大环境已是今非昔比。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多,满意度逐年走高,“清爽多了”“舒适多了”是大家的共识。

  但从具体小环境上看,清爽程度落差还比较大,有的“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在一些地方、领域和单位,“院子里”的蚊蝇、“圈子里”的跑找、“袖子里”的来往,依然存在;“外甥点灯——照旧”的党员干部,亦未绝迹。

  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大环境是由小环境组成的,点上越干净,面上越清爽;干净之点越多,清爽之面就越大。如今“卫生状况”差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只要存在不干不净之地,只要还有害虫活动之迹象,就不容我们麻痹大意、歇脚松气,必须“宜将剩勇追穷寇”。

  俗谚曰:“上不紧,下不忙”。如今,管党治吏走向“严紧硬”,执纪问责“越往后越严”。这对于清扫小环境来说,是多么好的“东风”和“窗口”。正所谓“因风吹火,费力不多”,党员干部应当抓住机遇,带领群众“黎明即起、打扫庭除”。如果“太阳晒屁股了,还赖床不起”,是免不了挨板子的。

  一些地方和单位小环境依旧,分析起来无外乎几种情况:有的习惯了过去的“脏乱差”,因而见坏不怪;有的虽然大会小会也在喊,但“开弓不放箭”;有的只顾清“大场”、扫“门面”,而没管“门窗后”“桌椅下”“角落里”;有的组织一次“大扫除”就以为万事大吉,没有形成常态;还有的自以为“环境不错”“相对先进”,看不到“绿叶底下藏害虫”。可见,清扫小环境,关键还在于思想上提升站位、摆到正位,工作上落细落小、抓长抓常。

  当然,风气环境上的脏乱差,不会像掌上观纹那么简单。因此,清理小环境,需要培养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保持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坚韧斗志,掌握好灭鼠拍蝇的方法技巧。有没有纯正风气的决心意志、会不会及时修复不良生态、能不能保持一方绿水青山,是党员干部责任担当、能力水平、精神作风的综合反映,也是衡量对党忠诚、向党中央看齐最实际的检验。

  一个人、一家庭、一单位、一系统,小环境清扫干净,大环境才会舒适可心。纠风除弊、正风反腐,没有谁是站着看的,不如挽起袖子,从自己做起。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要把警示当"镜子" 别当"故事"

  随着司法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恩光接受组织审查,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消息被陆续通报,一时间,其一路官至副部级的“发家史”成为许多人饭后茶余的谈资。一些党员干部竟也当起了“吃瓜群众”,不是从案件中对照反省,反而以一种“看戏”心态,把惩治腐败的案例当作“故事”来看,对腐败细节津津乐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一些腐败案例得到曝光,彰显我们党的自信自强。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组织警示教育活动,比如集体观看警示教育片、公开忏悔录、组织现身说法等等。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把自己摆进去,在警示教育中认认真真地算一算政治、经济、家庭、名誉、自由和健康这六笔“人生账”,在警醒和反思中更加严于律己,更加珍惜生活。然而,也有个别党员干部,对反面典型不是看他们“总开关”是如何失灵的,“第一次”是如何破戒的,反而抱着看“故事”的心态对惨痛教训一笑置之。有的把贪官“出事的情节”当作故事听,有的热衷于谈论贪官有多少赃款赃物……把自己置身事外,甘当“看客”,总觉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叫事故,最后,只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反腐败从根本上讲是严肃的政治,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关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利用反腐败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通过警示教育促使党员领导干部把反面典型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看看别人身上的“病灶”自己是否也存在;把自己摆进去,问一问自己能不能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围猎”、守得住底线;想一想怎样才能防范“温水煮青蛙”,怎样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要通过警示教育,达到拧紧理想信念这一“总开关”,筑牢“防火墙”,不碰“高压线”的目的,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如果把一场生动的党性教育课,仅仅当作一场电影、一篇故事浮光掠影而过,在脑海里只记住了违纪者的腐败细节,没有反思和收获,那就背离了警示教育的初衷。

  警示教育决不能走过场、成形式,党员干部应当深入反思,查摆问题,有所收获。违纪者走过的歧路,自己决不能再走,要让警示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别等到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故事”时才知道后悔!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决摈弃“看戏”心态,认认真真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把“未病”当作“有病”防,把“无事”当作“有事”抓,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始终不移廉洁之心、不违党性原则、不做贪腐之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李鹃)

 

中国网:私设小金库缘何屡屡频发?

  骗取财政拨款,存入私人账户;挪用专项资金,作为接待经费;原为单位收入,偏要账外管理……近来,在各地通报的案例中,小金库问题再次屡屡出现,引发人们的关注。(7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小金库问题进行了多次清理整治,伴随着财务管理的日渐严格,小金库问题已不多见,但总有少数干部对小金库心向往之,不知收敛收手,心存侥幸、任性妄为……小金库问题隐患尚存,需要引起警惕。

  少数干部缘何对小金库独有情种?或许在他们看来,钱放入自己的口袋,总比放在公家账户用起来方便。

  其实,私设小金库,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私欲与贪心。倘若洁身自好、克己奉公、光明磊落,又怎会有千方百计设小金库的想法?

  治理私设小金库的屡屡频发,唯有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出重拳、下狠手,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惩治力度,产生“打倒一个,威慑一片”的效果。同时,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严明纪律规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唯有让他们明白私设小金库是党纪国法禁止的行为,使其产生敬畏之心,才能对私设小金库望而却步。(本文有删减,全文见http://media.china.com.cn/cmsp/2017-07-19/1095610.html)

 

 

检察日报:问责一年 失责必问成常态

  ●2016年7月1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的问责条例正式实施

  ●一年来,中央纪委网站点名道姓通报180起、327人次责任追究典型案例,问责范围涵盖22个省区市

  ●在被问责的党员干部当中,既包括民政部原部长李立国等6名中管干部,也有一批基层官员

  2016年7月1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与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党的问责条例正式实施。

  权威资料显示,一年来,中央纪委网站点名道姓通报了180起、327人次责任追究典型案例,问责范围涵盖全国22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问责的党员干部当中,既包括民政部原部长李立国,国资委原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张喜武,天津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宏江等6名中管干部,也有大量基层官员。记者梳理发现,问责条例实施一年来,党中央对问责动真碰硬,有权就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已成为常态。(本文有删减,全文见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7/0718/c64371-2941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