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痕见证惨烈南京保卫战“最后的抗争”

12.12.2015  11:48

  上期探访了中华门城墙里的暗堡,我们继续沿着城墙顺时针走,来到秦淮河边的清凉门。以往讲述南京保卫战的城墙攻防战,重点落在“中山门——中华门”的东南线,因为那里是日寇攻城的突破重点。但在城西的清凉门城墙,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却意外发现了密集程度不逊于他处的枪弹痕迹。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清凉门也是明代原物,历史底蕴最深厚

  和我们之前介绍的神策门、中华门一样,清凉门也是一座从明代保存至今的城门,也有一圈小型的椭圆形瓮城。不同的是,清凉门城墙坏绕着清凉山,是典型的“包山墙”。城墙依山石而建,因有一块凸出的椭圆形红色水成岩,长年风化形似鬼脸,还留下了“鬼脸城”传说。而清凉门外,就是2006年新建的横跨外秦淮河的清凉门大桥。其实早在明代城门建造好后,就建造了桥梁通向“河西”。

  在南京各段城墙中,清凉门可能是个头最小的,历史内涵却是最深的。因为它背靠的清凉山几乎涉及整部南京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山上修建金陵邑;东吴时,孙权又在山上修建石头城。一座清凉山就带给南京“金陵”、“石城”两个别称。

  城墙内、外两侧竟然都有激战的痕迹

  清凉门城墙见证了南京的兴衰起伏,有光辉的一页,也有黑暗的时刻。“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组成员在勘查城墙全线过程中,在清凉门城墙同样发现了密集的枪弹痕迹与暗堡,经过研究,证实这些遗迹是南京保卫战时留下的。

  “在‘中山门——中华门’的东南线城墙,枪弹遗迹主要分布在城外,这很好理解,是日军从城外往城内进攻。但清凉门的遗迹有一个显著特点,城内、城外分布数量相当。”课题组负责人朱明娥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种分布情况说明,当时在城内、城外都发生了激烈战斗。

  清凉门城墙呈“西北——东南”走向。在课题组现场拍摄的照片中,有北侧墙壁上的弹孔、北侧城墙上的暗堡射击孔遗迹,而收集到的一张老照片中,清凉门城墙南侧也有明显枪炮爆炸的痕迹。

  背腹受敌中,守军在此发起“最后的抗争

  史料记载也证实了课题组的发现。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清凉门城墙一带是宪兵2团的防区,虽在城墙攻防战时,这里没有遭到日军大规模攻城的破坏,但始终遭受日机的多次轰炸。南京东南线的城墙被攻破后,曾有大量从下关撤退至三汊河附近的中国守军与迂回包抄上来的侵华日军第6师团第45联队发生遭遇战,在城内失守、城外遇敌的绝境中,战士们依托清凉门城墙和秦淮河,发起了最后的抗争。

  朱明娥说,与其他段城墙类似,清凉门见证的抗战历史,同样计划在未来用说明牌解读,向公众展示。“清凉门与东南线城墙结合在一起,展示的是南京保卫战比较完整的过程,从针锋相对的攻防战,到争分夺秒的掩护撤退战,这也说明,南京城墙的抗战遗迹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串联在一起讲述历史的。”朱明娥说。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