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过年风俗大串联

20.02.2015  10:22

  西来镇的过年习俗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情,又有地域各异的习俗。

  西来镇处于吴语系和淮语系的交界地段,除了方言的不同外,民风习俗也有地域差异。这种小差异,主要表现在南边的靖江人和北边的如皋人的传统风俗习惯上南北有别,民风各异。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这一天,可西来农村的春节准备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过年前后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探亲访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好运。

西来年歌

  廿四送灶

  廿五合酵

  廿六蒸糕

  廿七炒花生

  廿八掸堂尘

  廿九包馄饨

  三十贴对子

  初一舞龙灯

  初二拜舅门

  初五迎财神

  腊八

  腊月初八,西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要做腊八粥。

  送灶

  西来人习惯在腊月廿四送灶。是日,中午煮小豆(赤豆)饭供神。农户用四根青竹搭成轿形,上缀冬青、柏枝、芝麻秸,俗称“刺秸棚”,给灶神作乘轿。是夜,在灶神前焚香掌烛,供以红糖拌寸草(稻草切断),谓之灶神的马料。供毕,将神像及纸马等送至轿内一同焚化,送灶神“上天言好事”。

  除夕

  每年农历除夕,靖江人家只贴春联(门对),如皋人家不仅贴门对,还要在每道门的上方贴上悬挂式的“喜钱”,西来集镇上的人家则一分为二,南街上随同靖江习俗,北街上则与如皋民风一致。所谓“喜钱”,是当初人们在红纸上剪成的吉利图案。图案按“园形方孔钱”面上的花纹为图象,剪成钱孔、花纹,而且把许多“”串联在一起,形成整幅画面。后来家家户户都采用,道道门上都张贴,就改用小尖刀雕刻,将重叠的多张红纸戳成和剪纸一样的图案,就成了一模一样的多张“喜钱”,作为新春喜庆的吉祥物张贴,含有喜庆发财的意思。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妇女不上灶烧早饭,早餐吃米粉圆子(团圆)。对上门拜年者,款以花生、蚕豆、瓜子、糖果等,谓之“甜嘴”。

  初一烧头香,以祈求菩萨保佑。且香要烧得越早越好,据说越早菩萨就越灵。

  午餐吃馄饨、汤圆或除夕剩余之饭菜,意味“年年有余”。

  午后,三五结伴掷骰子、玩纸牌、搓麻将以消遣取乐。调龙灯、舞狮子等民间文艺活动遍及城乡。

  初一为“鼠婚”。各家呼喊孩童早睡,不点灯火。

  烧宝塔香、点天灯,用高高的毛竹挑起一盏红灯,一直点到正月十八落灯。

  正月初二

  初二是土地公公生日,不扫地。

  初二起,外出拜年。拜年之规,先近亲后远亲,一直延续到初七、八日。

  正月初五

  初五敬财神,城镇商贾之家多以重礼祭祀。

  正月十三

  各家晚间点香烛掌灯,用米粉圆子供佛。邻居聚于一堂,敬九姑娘,问年运、问收成。

  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奇巧的彩灯,挂在家门口,由四方乡邻观赏、评比。

  正月十五

  举行闹花灯、放孔明灯活动。农村龙灯、花船亦云集于市。

  各庙宇为自然香期,信者去寺庙烧香。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涌向街市看灯看戏。

  吃汤圆,汤圆馅里有枣子、萝卜、芝麻,配以猪油、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