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缺补短补软,挺进高水平小康

10.01.2016  10:33

   去年12月30日,《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出台。《建议》提出,“十三五”期间,苏州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照“强富美高”总要求,着力补缺补短补软,努力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增创优势,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

  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

  “十二五”时期,苏州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跃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4年超过2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1年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3年跨上3万亿元台阶,稳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

  在新起点上谋划“十三五”,苏州领导层倍感压力。去年初开始,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带着“十三五”苏州怎么办的课题深入基层密集调研,近一年多次主持召开各板块主要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老同志、有关专家等多个座谈会,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形成苏州“十三五”发展的思路、战略和工作重点。

  “对苏州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已实现,但对照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还存在一定的短板。”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说,尽管苏州经济总量大,但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等工业化后期的典型特征还未充分显现,苏州面临诸多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中央对全国‘十三五’定的基本调子是实现‘五大发展’,近年来苏州正是这么做的,我们还要努力做得更好,才有希望利用取得的先发优势,使苏州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迎难而上“补缺补短补软

  根据《建议》设计的路径,苏州“十三五”最重要的工作是“补缺补短补软”:针对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人口环境资源要素趋紧,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加大,法治建设还需加强等问题,主动作为、迎难而上。

  产业动能之缺,靠“转型红利”补。加快转型升级已成苏州上下共识,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着导向鲜明的转型规划。领开放风气之先的昆山设立专门的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并发布《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20)》,出台一系列转型措施。“‘昆山之路’是苏州的三大法宝之一,继续传承好、发扬好,我们责无旁贷。”苏州市副市长、昆山市委书记徐惠民介绍,近一年,转型升级已成昆山热门话题,企业高管谈得最多的是科技创新,老板们对政府规划的科技引领转型的路径高度认同,“插柳成荫”“老树开花”“腾笼换鸟”各显神通。

  城乡发展不平衡之短,要靠协调发展来补。目前,苏州城镇化率已超70%,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但仍有部分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和老百姓生活水平不尽如人意。苏州吴江区桃源镇党委书记石荣介绍,桃源地处江浙两省交界,交通条件非常落后,村级经济放不开手脚,镇里正积极争取改善交通,同时把生态优势变成可持续发展优势,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村均收入200万元,到“十三五”期末,村均收入达300万元。

  制度设计之软,要靠法治建设来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吸引跨国公司、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更重要的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环境。去年以来,苏州以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努力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苏州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苏州文化精神的重要特色、社会善治的重要依托。

  争当建设“新江苏”排头兵

  “未来五年,苏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这是《建议》为“十三五”时期苏州发展定位,也是苏州争当建设“新江苏”排头兵的具体呈现。

  瞄准这一目标,苏州将主攻以下战略重点:创新驱动推进“经济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扩大开放领先优势,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共建共享推进“百姓富”,积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生态优先推进“环境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文化引领推进“社会文明程度高”,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全面推进法治苏州建设。

  在《建议》出炉前的专家论证会上,来自上海、江苏的专家认为,苏州市“十三五”规划在谋划未来5年发展中,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清晰,战略重点突出,保障体系务实,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认为,“十三五”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规划,如何迎难而上、把握机遇非常关键,在这方面,苏州抓得早,调研扎实,充分体现问题导向。

  记者高坡李仲勋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