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修补团:巧手“化腐朽为神奇”

04.11.2016  16:10

 

带着老花镜,坐着破板凳,灵活地穿针引线,在德诚广场文峰大世界南门附近,有这样一群奶奶,她们成立的“修补团”,缝缝补补四十载,靠娴熟的手艺征服了各个年龄层的顾客。

 

西北风一吹,搁在箱底的羊绒衫得上身了,翻出来上面却多了几个洞,这是时下经常发生的事。记者采访时,正遇到市民陈女士拿来一件灰色的羊绒衫。她告诉记者,买这件羊绒衫花了1000多元,最近拿出来发现有个洞,“就破了这点,总不能扔了吧?”陈女士说,“花上十几块钱补一下接着穿,还挺划算的。

 

团员”毛林娣今年73岁,她接过羊绒衫,从针线盒中翻出一根中等粗细的缝衣针,抽出一条和手中衣服颜色一致的灰色羊绒线,说话间的工夫,蓬松的毛线已经穿过细小的针孔,补洞作业正式开始。只见她将破洞处用织补圈绷紧,拿一根粗毛线将剩余的部分固定住,她右手拿着针,手心里握着自制的钩子,一边补一边钩,将补的线收紧压实。不到半个小时,织补处平整如初。

 

现在很熟练啦,补个小一点的洞十分钟左右。”一旁的徐素珍也接到了活,笑着说,“天一冷,来补衣服的人比之前多了不少。”每年秋冬,整个“修补团”会迎来修补热,毛衣、羊绒衫、牛仔服都有。一天下来,大家要修补三四十件衣服,而夏季每天只能接到二十件左右。

 

修补团”共有8名成员,她们均来自以前的团结镇,平均年龄60岁左右。她们为了生计,从小就拿起针线从事手工活,从刚开始最简单的缝补袜子到如今织补钩挑样样精通,靠的是一针一线的积累;从单打独斗到如今的并肩作战,靠的是彼此间的惺惺相惜。

 

掌握这门技术后,通过自我摸索、请教老手艺人,再到组成团队后的互相学习、交流进步,四十多年来,她们辗转过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幸运的是,几十年的努力为她们留下了不少回头客,由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有顾客特地从新桥、马桥、东兴等乡镇赶来,找她们修补。

 

受到认可的同时,长时间的低头工作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视力下降、颈椎变形,坐久了非得站起来走一走,捶一捶脖子,不然疼得不行。由于多年来的饮食不规律,她们普遍落下了胃疼的毛病。“这两年才开始注意保养,胃一直时好时坏。”徐素珍说。

 

现在没人愿意做这一行了,只要还做得动,我们就会继续坚持下去。”毛林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