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服务 真诚解难 真情奉献——追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模、司法所长刘荣贵

18.11.2014  21:54

□本报特约记者  袁  诚  张全连  本报记者  施为飞

  他,“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成长的优秀士兵、副班长。一辈子,始终秉持着军令如山、一心为民的光荣本色。

  他,29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奉献法治建设实践,先后获得省、市、县、镇表彰60多项,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被群众誉为信得过的好干部、贴心人。

  他,就是从28岁起,先后任江苏省如皋市葛市乡、江安镇司法助理、法律服务所主任、司法所所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主任、政法综治中心常务副主任的刘荣贵。

  今年1月8日晚上,刘荣贵因交通意外,不幸遇难。

  江安镇的数百群众自发前往吊唁,甚至在出殡的沿途路祭。

  如皋市司法局、如皋市委、南通市司法局、南通市政法委、省司法厅纷纷组织学习刘荣贵先进事迹活动,国家司法部授予其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模荣誉称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专门批示,要求全省政法干警要向刘荣贵学习。

  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司法所长,何以牵动了那么多群众和领导的心?!

  一份带血的《通知书》,司法为民追梦人的遗愿

  2014年1月8日,农历腊月初八,傍晚六点多。江海平原上的沿江小镇江安,雨雪渐止,朔风更劲,寒气愈甚。刘荣贵匆匆吃完妻子徐秀梅精心熬制的腊八粥,放下碗筷就要出门。

  “天气不好,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徐秀梅劝道。

  “不行啊,明天还有会。与靖江同业商会的陆会长讲了成立调委会的事,得细商量。”刘荣贵边说边穿上大衣往外走。

  徐秀梅还没来得及再说,刘荣贵矮胖的身影已消失在门外的夜幕中。她无奈地摇摇头,这么多年来,丈夫不分白天黑夜地牵挂工作,她没拖过后腿。但,天这么冷、这么黑,他可不是年轻人了啊!

  哪知道,刘荣贵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事隔几个多月后,徐秀梅想起这些,仍然泣不成声地说:“我后悔啊,怎么就没拦住他呢?

  出事的地点位于葛市工业园区新宁路东400米处,离刘荣贵的家还不到一公里。路灯不亮,一个酒后的农民工,超速驾驶着一辆没有照明灯光的电动车,一下子就把步行的刘荣贵撞倒在地,没了声息。肇事者张惶失措,也没管撞的是谁,丢下车子,慌慌张张地跑回自己打工的工厂。几番犹豫后,才报了警。闻讯赶来的民警和群众,紧急将刘荣贵送到江安医院,但由于他的后脑勺恰巧摔在了水泥路牙上,颅脑严重损伤,抢救无效……

  在他口袋里,人们发现了一份带着血迹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通知书》。

  在乡村,事先不预约上门找人,找不到是常事。但刘荣贵这朴实的习惯,却让自己身后事,带来了认定因公伤亡的疑难。

  但,刘荣贵29年如一日,践行基层法治社会建设实践的奉献,组织上不会忘记!他对百姓的真心关爱、无私帮助,人民没有忘记!

  两段真情涌动的调解故事,彰显了司法为民的光辉

  “是刘所长解了我们两家17年前的‘死结’”。六团村退休教师刘伯建饱含热泪地告诉记者。

  2012年5月,刘伯建为满足101岁岳母叶落归根的愿望,请人维修老宅的房子。不料,邻居徐桂华上门阻止,一起相隔17年的邻里恩怨,再次暴发。原来,17年前徐家盖楼房时,刘伯建曾与亲族百般阻挠,工期拖后了5个多月。徐家建房不久,小儿子与母亲相继去世,徐家认为是刘家的阻挠坏了风水,两家由此结怨。

  对这起重大疑难纠纷,村里只好向刘荣贵求援。身为司法所长、镇调处中心主任,刘荣贵义无反顾地接下这块“烫手山芋”。

  “你们都姓刘,都是公家人,怎么调解?”徐桂华认为刘荣贵和刘伯建是本家,不会向着自己说话,拒绝调解。第一次上门,刘荣贵就吃了“闭门羹”。

  以化解群众矛盾为己任的刘荣贵没有止步。

  徐桂华白天在城里打工,只有早晚在家。

  刘荣贵就每天早晨5点骑摩托车赶到徐家,耐心地听他倾诉;晚上再骑车赶到他家中,任他数落。之后10多天里,刘荣贵脚踩露水,头顶星辉,两头见黑地天天跑。要知道,从刘荣贵家到徐家,单趟就是20多里路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荣贵的柔韧真情慢慢化开了已冻结17年的坚冰。徐桂华怨言苦语讲了一遍又一遍,刘荣贵的细致分析渐渐入耳入心。徐桂华坚决不让刘伯建修房的话越说越少,说不出口了;十万八万的要价也越放越低,最终不提了。“刘所长,我服您!一切听您的!”刘伯建主动登门道歉,真诚协商,徐桂华放弃前嫌。从不吃请,更是滴酒不沾的刘荣贵为他们见证,主持双方在一起吃了顿“和好酒”。事后,徐、刘两家还联名给司法所送上“化解矛盾的楷模,促进和谐的典范”的锦旗。

  “刘所长调解每一起纠纷总是把诚心、耐心用到极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都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所以,他的调解总是能感动当事人,赢得共识。”说起刘荣贵去年调解的一起死亡赔偿纠纷,镇调解中心副主任尤兴成的泪滴洒落在手中的案卷上。

  2013年3月10日,葛市村五组58岁的瞿祥林在镇工业园区的一家工厂上夜班时突发疾病去世。家属要求赔偿,而厂方则认为是睡觉猝死,不愿担责。

  “要么赔偿30万,要么让你的工厂开不成。

  50多名亲属头扎白布、手捧遗像,在厂门口摆满花圈“闹丧”。备感委屈的厂主出动保安看守大门。一场群体械斗一触即发。

  刘荣贵闻讯赶来,挺身冲入情绪激愤的人群中:“国家有法律,不能乱来!相信我会给你们一个公正的交代。

  调解室里,刘荣贵站了起来,眼噙泪花,悲痛地说:“人死不能复生,生命无价!我们首先哀悼逝者安息,充分体谅家属的悲痛之情!”调解室顿时安静,听到的只有哭泣声和抽泣声。

  搬来刘荣贵当救兵的尤兴成说:“本来,我不想麻烦刘所长来主持调解的。刘所长是老来丧子的人,他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看到这样的伤亡事件,他怎能不触景伤情啊!他儿子前年底意外去世的事故,至今没有处理结束!你们应当相信他的公正!

  当事双方冷静下来,将信任的目光集中到刘荣贵身上。

  刘荣贵努力平复和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耐心听取当事双方的诉求,再反复地讲解法律规定和乡规民情,不时地又不得不抹去自己的泪水。凌晨2点,双方最终达成补偿协议。

  “29年,刘荣贵处理的矛盾纠纷几千件、服务的百姓成万人。他深厚的群众感情是出自真诚的,依情、依理、依法处理矛盾纠纷已成为他的天性和习惯。所以,党委政府最信任他,群众最信任他,再难再复杂的矛盾纠纷,到他的手上,总能化解,无一上交,无一激化。”江安镇党委书记顾卫国说,“仅2013年,刘荣贵就参与、组织调解镇村两级矛盾纠纷487件,其中重大纠纷28件,非正常死亡事件27件。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群众间的矛盾纠纷再小,一旦激化,就是大事。我们再苦再累,也不能让一起矛盾激化,让群众的利益受损”。这样的话,刘荣贵在司法所所务会上不知强调了多少次。在他心中,群众的分量永远最重。

  三个感恩的故事,传颂着司法为民的情怀

  “刘爷爷,我想您,您在哪里?您能听到小松萍的呼唤吗?”这是江安小学三年级学生马松萍纪念刘荣贵的作文。

  “要是刘爷爷在,他一定会给我送来学习用品!”2月19日,记者采访小松萍。她说,去年开学,刘爷爷给她送书包的那一幕她永远忘不了。

  “他结交了我这个穷亲戚,是真心真意帮我们解决困难。”小松萍的父亲马锦凡满怀感激地讲述了他女儿认“刘爷爷”的一段情缘。

  2011年10月,在江西打工的马锦凡拖着残障的妻子和7岁女儿,回到阔别34年的江安镇周群村老家。可是,住房、户口没有着落,孩子也上不了学。马锦凡多次上访。

  领受息访任务的刘荣贵主动登门,看到马家3口蜗居在原村小学一间不足10平米的低矮平房。刘荣贵拉着马锦凡的手安慰道:“在外漂泊30多年不容易,户口、孩子上学的困难我来解决!

  他兑现了这句承诺。

  他多次到镇教委和学校说明情况,以司法所长的名义担保,把小松萍送进了学校。接着,他又协调市公安、民政等部门,为马家办了低保,把户口簿送到了马锦凡手中。

  而刘荣贵真诚帮助的困难群众又何止一个马锦凡?!

  回忆起刘荣贵帮助自己联系“跨界服刑”的事,45岁的社区服刑人员樊成感动地说,“刘所长真的是有菩萨心肠的大好人!

  2012年4月,佘圩村村民樊成因故意伤害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接受社区矫正。

  樊成家庭本不富足,又赔偿了受害者6万元,到了年关,陷入困顿。

  “刘所长,这日子过不下去了,还不如惹点事回到监狱吃穿不愁。”腊月底的一天晚上,愁闷无助的樊成借酒浇愁,情绪激动地打电话给平时经常开导教育他的刘荣贵。

  樊成没想到,半夜三更,刘荣贵爬出热被窝,披着一身寒霜,匆忙赶到了樊家。

  看着没精打采蹲坐在墙角的樊成,刘荣贵忙拉他坐下:“有事慢慢来,有我在,你放心!

  原来,樊成以前一直在与江安交界的靖江市西来镇做瓦匠。按社区矫正规定,不能离开如皋范围。老实木讷的樊成,在如皋找不到活计,只能在家坐吃山空。

  刘荣贵先救了樊成春节年关的急。春节假期中,就多方协调,履行程序,为樊成办理了可以到靖江西来等地做瓦工的手续。

  “出了边界执行社区服刑是要办规定手续的,你有事到其他地方必须先报告,我有定位,你要遵章守纪!”刘荣贵关心归关心,但从不会忘记法律规定的教育引导职责,这,其实更是一份真心关怀! 

  “我全家忘不了他的大恩大德!”徐葛村村民徐某向记者讲起刘荣贵帮他重拾生活信心的事感激不尽。

  2007年7月,徐某从“里面”假释回到江安接受社区矫正。9年牢狱,妻子与其离婚。由于年龄较大,多次求职碰壁后,他心灰意冷,言语间流露出“日子没法过了,不如一死了之”。

  刘荣贵一次又一次走访徐家,不厌其烦地找他谈心,鼓励他放下包袱。“只要你本分做人,遵纪守法正经干,你的困难我解决。”刘荣贵当即表态。

  得知徐有经商经历,想做酒类批发与商贸流通业务,刘荣贵几经协调奔波,解决了徐的创业资金、营业执照等困难。2010年秋天,刘荣贵又热心撮合,帮徐重新组建了家庭。如今,徐家四代同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要是当初刘所长对我撒手不管,哪有我们家的今天?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徐某真诚感慨地说。

  “刘荣贵常说,群众有了困难,我们党员干部不帮助,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江安镇分管政法的党委委员马彬告诉记者,刘荣贵还特别强调,违法犯罪的人,应接受法律惩处,但社会不能抛弃他们,要全力帮助他们获得新生。他坚持情、理、法交融工作法,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矫正对象重拾生活信心,让迷途心灵回归正轨的事例不胜枚举。

  2011年以来,刘荣贵主动帮助了21个困难户,7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捐款7000多元;帮助29个困难家庭和下岗职工联系了工作。先后为6名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低保,130名刑释解教人员拿到属于自己的责任田,77名刑释解教人员在他的鼓励帮助下,悔过自新,走上了致富路;他先后接管的326名社区服刑人员、426名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

  五个女人的亲情债,折射出司法为民的大爱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对刘荣贵方方面面的事迹介绍和评价,观看了如皋电视台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拍摄制作的关于刘荣贵工作创新和服务群众的两个电视专题片,他的担当精神、他的创新激情、他的公仆情怀、他的高尚情操耀然于眼前。而司法所荣誉室里“江苏省规范化司法所”、“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49块奖牌和刘荣贵的62项个人荣誉,37本工作笔记恰是最好的注解。

  这样充满激情、奋进不息的人,应该有一个幸福富足的家庭吧?!

  然而,当记者走进刘荣贵的家,采访刘荣贵的家人时,我们才真正领悟了如皋市司法局调解中心主任黄文龙“母子恩情深似海,群众利益重如山。当两者不能齐备时,他,像铆钉一样紧紧拧在为民服务的司法行政事业上”这句话的分量!

  2010年1月,妻子徐秀梅患高血压眩晕症,躺进了医院。同时,江安中学发生了一起男生溺水死亡的事故。刘荣贵多想抽出一点时间照顾爱妻啊,哪怕是下班后去搭把手也好啊!可是,对于这种重大事故的调解处理,司法所的同事全都上了还不够,“班长”怎能当逃兵?!他相信孝顺贤惠的儿媳会照应好妻子的,自己一头扎进了事故的善后调解。

  等他身心疲惫地来到妻子的病床边,已是9天以后。

  “真对不起,让你受累了。”刘荣贵跌跪在病妻身旁,紧紧搂住妻子,愧疚的泪水止不住地打湿了妻子枯黄的脸:“你多担待点儿,再坚持两年,我退休后加倍补偿你!

  “工作是大事,我懂。”通情达理的妻子反过来安慰道。

  “荣贵啊,人家公家人都有两个礼拜天,你咋这么忙?连自家的责任田都顾不上?”老母亲石秀来其实不是埋怨儿子,而是心疼儿子。她知道刘荣贵手头并不宽裕,家中还欠外债。老人除了省吃俭用,一刻也不肯闲着,坚持种着2亩多地的小麦、蔬菜。可到收种的节骨眼上,老人起早贪黑也应付不过来,忙碌的刘荣贵根本无暇顾及。

  2011年6月,刘荣贵的姨娘愤怒地“”上门来:“荣贵,你不配当这个干部!你母亲80多岁了还种田,你也不回来搭把手,哪有你这样不孝的儿子!

  有口难辩的刘荣贵呆立一旁,眼泪夺眶而出,“扑通”一声跪下,连连恳求:“妈!求求你!不要再种田了!等退休了,我天天陪着您!”母亲的眼睛也湿润了,对老妹妹说,“这不怪荣贵,是我放不下那块地。”说完缓缓地点点头,答应了不再种地。

  2011年12月,刘家遭遇塌天之祸,刻骨之痛。

  年仅27岁的儿子在南通遭遇车祸去世,留下年轻的儿媳和不满周岁的孙女。而不知肇事者是谁,不知车祸发生的准确时间,更使刘家心头痛上加痛!

  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有的人家或许会经不住好事者“指点”,走上上访喊冤之路。

  刘荣贵因工作关系也认识不少领导,还有些能够帮忙的老战友,请他们打打招呼,早日弄清真相,获得赔偿,也是人之常情。但他硬是按下心中刻骨的伤痛,做好家属工作:“相信南通的交警部门,一切按法律办事!

  老母、病妻、年轻的儿媳、未出嫁的女儿、年幼的孙女,五个痛失亲人的女人,就刘荣贵一个顶梁柱。

  他应当为5个女人撑起一片天!

  可是,他没有因此耽误一点工作。

  2012年,刘荣贵领衔为镇区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提出法律建议121件,被镇党委、镇政府采纳118件。

  2013年7月,刘荣贵首倡“金钥匙、金点子、金桥梁、金喇叭、金牌专业队”的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工程,先后解决了吴某弟15年界址之争等“锈锁纠纷”17件;牵头各村化解重大疑难纠纷31件;协助办理法律援助57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被誉为如皋的“枫桥经验”。

  2013年,他围绕“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四个全覆盖”工作中心,深入全镇31个村宣讲法律43场次,征询群众法律服务需求67条,帮助企业协调纠纷争议105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

  2013年的6月,在刘荣贵的多方协调奔走和组织实施下,依托于江安镇市民广场的法治文化公园初见雏形。刚刚栽下花草树木的次日傍晚,查看到现场的刘荣贵发现必须浇水,而镇上并无专门养护人员。他喊来司法所的小孙,默默地接起水管,干完天早已黑透了。此后几天,一直如此。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干部群众加入了义务浇水的行列。

  2013年10月,经过漫长煎熬,刘荣贵儿子的事故处理终于有了结果。可是,刘荣贵却没有去南通处理赔偿事宜。不是他不想去啊,前后脚的两起紧急重大纠纷需要他留在江安镇调解处理。他委托才20出头的女儿去处理这样的家庭大事。临行前,他反复叮嘱女儿要尊重交警支队的领导,相信法律的公正,锻炼自己独立办事能力。

  刘荣贵转过身,悄悄地抹去泪水。是啊,为了江安的百姓,他欠下多少亲情债!

  记者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他生前最后阅读的一份报纸上,习总书记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文字下,他划下的清晰的横线。

  记者在他留下的30多本工作笔记、民情日记上看到,每本的扉页上都工整地写着“公平正义”、“心系群众”等名言警句。

  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一直在鞭策激励着他!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践行着共产党人、司法行政干部“让人民满意”的誓言和追求!

  刘荣贵29年如一日地忘我服务群众,为老区的法治建设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在刘荣贵的人生路上,闪耀着党员干部“先大家、再小家”的人民公仆对人民群众的大爱!

  千百村民的追思爱戴,唱响司法为民的时代强音

  因为刘荣贵是事故身亡,需等调查处理结果,所以一直到半个月后才出殡。

  “按规定,刘荣贵的丧事由他的家庭办理。有关单位和组织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并没有通知任何单位或个人参加。而他家按农村传统风俗,把出殡的时间定在了凌晨3点。可是,一些已到刘荣贵家吊唁过的群众,仍然纷纷自发地为刘荣贵献上了传统路祭。路祭,是如皋已不多见的传统风俗。就是在德高望重的逝者灵柩经过的路边,摆上祭桌,供上酒菜,全家人跪拜,焚烧纸钱,还要哭丧,哭诉逝者生前的功德。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感人的路祭!我真的为我们拥有这样深受群众爱戴的司法所长而感动和骄傲!我更感受到了刘荣贵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样的生动感人、群众推崇的先进典型,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宣传弘扬!”如皋市司法局局长狄邦建本来是为记者介绍当地的传统出殡风俗,说到此处,眼睛湿润了。

  那是2014年1月23日的凌晨。风如冰刀,白霜覆盖大地。

  这样的景象,长江下游难得一见。难道天地也为失去群众爱戴的好所长而哭泣?

  三角炮“轰、轰、轰”响过,刘荣贵的灵车压着如雪的白霜,缓缓驶出。

  刺骨的严寒没挡住悼念群众。灵车过处,哭声呜咽一片。

  “从江安镇刘荣贵家到石庄殡仪馆,送刘荣贵去火化的灵车在20多华里的乡村公路上缓缓前行。沿途经过3个村委会范围的近20个村民小组,村村都有群众路祭,组组有人加入送葬的行列,原本40分钟的路程,足足走了4个多小时。能容纳四百多人的告别厅挤满了前来吊唁的群众,挤不进去的群众就默默地站在室外寒风中,不时抹下眼泪,耐心地等待。”如皋市大调解中心副主任黄文龙说到此处,泪水夺眶而出。记者也是视线模糊,无法笔记。 

  如皋日报副总编辑包国平从当普通记者起,多次采访报道过刘荣贵这个老典型的事迹。这天,他上半夜就赶到了刘荣贵的家,既作为媒体人来跟踪采访刘荣贵的最后一程,也是作为老朋友来送一送老刘最后一程。一路亲眼睹群众路祭和跟送到殡仪馆的感人场面,陷入沉思:这数百近千的群众,与刘荣贵沾亲带故的就几十号人吧,其他的,哪一个不是受到刘所长恩惠的啊!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皋的百姓真的淳朴啊!基层干部都做到刘荣贵的份上,淳朴就会在百姓中生根的啊!他看着黑压压的吊唁人群,试图找到曾经采访过的群众的身影。

  新建村的吴爱林应该在这里。包国平还记得吴爱林前两天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社区矫正的3年,刘所长没把我当坏种,是他教会我做饭,是他帮我找到工作,还是他给我介绍了对象,他就是我的再生父母!他的儿子没了,今后我就是他的儿子,我会常去看望奶奶和‘妈妈’的!”可不,那泪水已在眼角结成白霜的小伙子不就是他吗? 

  李柱秀、丁采琴两位好朋友肯定来了。2013年10月12日那天,刘荣贵没能去南通处理自己儿子事故的善后,其中一件事就是为她们两家调处因蔬菜大棚通道发生的打架纠纷!如今已成为好朋友的李柱秀、丁采琴争着对老包述说对刘所长的感激。丁采琴说,幸亏那天刘所长及时赶到,否则我与李柱秀可能一个非死即伤,一个在坐牢啊!李柱秀抹着眼泪说“刘所长还答应蔬菜大棚有了好收成,他来喝丰收酒的。可这要过春节了,他怎么就走了?

  包国平在人群中寻找着熟悉的面孔,有的找到了,有的,实在是人多天黑,一时没找着。正想再看看找找,哀乐声响起,包国平收回思绪。

  没有复杂的哀悼程序,没有领导的长篇悼词,只有絮絮的殷殷泣别。殡仪馆工作人员作了简短的刘荣贵生平介绍,前来告别的亲友和群众排着看不清头尾的队伍,恋恋不舍地围着刘荣贵的遗体转了一圈……

  “荣享百姓爱戴赛过海深,贵把群众事情看作天大”,这幅不算对仗工整的挽联不知出于哪位乡村文人之手,在遗体告别厅里格外醒目,恰是江安11万群众对刘荣贵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的一生最高评价和深切缅怀!

 

      《江苏法制报》2014年11月17日头版


编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