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09.09.2015  12:31



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南京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强化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集聚发展。特别是“文化+”战略的实施,使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南京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在助推传统文化产业华丽转身的同时,也成为南京文化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南京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8%,比2013年提升0.2个百分点,继续领跑全省,对南京的经济贡献进一步提升。

一、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1 、文化 + 科技深度推进 ,催生“南京品牌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13年4月,南京制定全国首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数字影音娱乐、现代创意设计、新兴网络传媒和智慧旅游4个重点产业领域和12个重点产业方向。2014年南京在29个申报城市中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评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规划的引领,平台的搭建,推动着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向纵深推进,蝶变出更多“南京品牌”。2014年5月9日,南京“途牛旅游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这家仅8岁的年轻企业让“要旅游,找途牛”这个口号深入人心;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陶瓷类唯一特许产品——高淳陶瓷让人们大开眼界,炻器印花方盘、清明上河图杯垫等10多款产品低碳环保、设计精美,设计生产这些产品的高淳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已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这两家企业双双入选首批南京市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同步上榜的还有其他18家企业。在省级文化科技重点企业评选中,南京有17家企业入选,在全省名列第一。

2 文化 + 旅游 有机结合 ,打造“城市名片

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城市名片”。2014年,南京以“青奥”为契机,完成了紫金山—玄武湖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玄武湖东岸片区景观提升、太阳宫改造出新等9个迎青奥重点项目;共建成鱼嘴湿地公园、国际青年文化公园等16个滨江都市休闲旅游带项目;明城墙风光带全线贯通;科举博物馆(一期)、六朝博物馆、汤山直立人遗址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年末,全市共有A级景区53家,其中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18家。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文化市场的有机整合,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打造了音乐舞台剧《南京攻略》;推出两台时尚娱乐节目——魔幻剧《道法传奇》及魔幻秀《云舞精灵》;打造“新国乐”《为声成色》、话剧《民生巷11号》、现代越剧《丁香》等精品剧目。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旅游产品档次的提高,带动了南京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根据市旅游委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5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接待海内外旅游者9475.93万人次,增长8.6%。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9419.31万人次,增长8.6%;接待入境旅游者56.62万人次,增长9.2%。全年实现国际旅游创汇收入5.53亿美元,增长19.7%。南京被新华网评为“2014最美中国榜——10大旅游目的地城市”,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所评为“2014中国最美丽城市”,荣获中国旅游大会“年度智慧旅游城市”大奖。在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上,夫子庙-老城南获得全国首批“城市中央休闲区”授牌,成为全国东部发达地区首家省会城市中央休闲区。

3 、文化 + 金融对接紧密 ,巧搭“企资鹊桥

文化企业的腾飞,需要插上资本的翅膀。2014年8月,南京出台《全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搭建了全国首家综合性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伊始便着手建立全市文创企业资源库,为所有入库企业提供“一站通”式金融服务,当起了连接 文化企业 与金融资本的“鹊桥”。成立10个月累计向各类金融机构推送贷款需求343批次,促成新增贷款10.7亿元。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文化金融合作会议上,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优秀文化金融合作创新成果奖”,同时入选“全国文化金融合作十大创新案例”。

除了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还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授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四家银行作为全市第一批“文化银行”。这些银行从实际需求出发,推出了“演艺贷”、“出版贷”、“保险贷”、“商标贷”、“金陵创意贷”、“1+2”的无形资产和以“中华老字号”商标质押、“投贷赢”等创新产品。截至2014年12月末,4家重点服务文化的银行已累计向初创期、成长期文化企业发放贷款13.75亿元。成立全国第一家文化小贷公司,发行全国第一张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券。公司自2013年5月份成立以来,秉承小额分散的原则,与文化银行之间拾遗补缺,截至2014年12月末已向全市318家文化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4.89亿元,为解决本市文化小微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呈现的特点

1 融合”推动南京 文化产业 结构转型

文化创意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代表产物,也是南京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方向。按国家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南京以新型显示为代表的文化用品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这两大文化产业类别已经呈现集群式发展态势,对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和文化用品的生产两大类别共实现增加值294.28亿元,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的57.4%,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首次超越文化用品的生产类排在我市文化产业构成十大类别的首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实现增加值159.77亿元,同比增长40.6%,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1.2%,比上年提升5.9个百分点。

2 、“融合”增强文化龙头企业竞争力

龙头企业是推动文化“融合”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在南京,江苏省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省广电集团等老牌国有文化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江苏省广电集团6年间7次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江苏卫视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传媒品牌;江苏省凤凰出版集团努力推进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融合,其全资子公司——凤凰数字传媒2014年的营业收入突破5亿大关,成为整个集团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子公司。而途牛科技、高淳陶瓷、龙虎网、华博实业、原力电脑动画制作等民营文化科技型企业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成为各自行业中的领头羊,品牌影响力日趋增强。如龙虎网近几年来先后荣获“新锐品牌”、“最具品牌价值新闻网站”等许多荣誉称号,于2014年12月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上市。南京文化龙头企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了企业竞争力。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大背景下,全市1034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70.97亿元,同比增长9.8%。

3 融合”带动文化“短板”行业快速发展

会展业和其他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服务业一直以来是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会展业和其他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服务业这两项南京文化产业的“短板”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一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动南京会展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交易功能凸显。2014年,全年共举办大中型展览和会议2440个,规模以上展会展览面积226万平方米,大型特大型展览36个。其中,举办国际性展览31个,国际性会议510场。南京金洽会签约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第六届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签订意向交易额达8.2亿美元。2014年10月,商务部首次发布《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2014》,南京在“中国城市会展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第五位,南京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境内举办国际性会议最多的城市。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让其他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服务业焕发活力。在南京初步形成了江苏凤凰、南京经典、南京十竹斋三驾马车领衔,江苏盛得、江苏聚德、南京嘉信等十几家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服务公司齐头并进的局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文化艺术品的网上交易发展十分迅速。南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钱币邮票交易平台”于2013年10月正式上线运营,2014年交易总量高达547亿元,单日最高成交量14.88亿元。日交易量和市场影响力在全国文交所中排名第一。

4 、平台服务铺平“融合”发展之路

在推进“融合”发展过程中,南京摸索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从园区企业的需要出发,采取“政府引导,公司化运作”的模式,来搭建和运营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在平台建设上做了很多创新,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主要有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南京数字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虽然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但是十分注重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大多采取了公司化的运营模式,因而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实效。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10个月累计向各类金融机构推送贷款需求343批次,促成新增贷款10.7亿元,有效解决了小微文化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已经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工业设计周暨首届江苏工业设计周等一系列活动,这对于促进工业设计的深度融合,提升设计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南京文化“融合”发展的不足及原因探析

1 、融合面“”,融合度“

目前,文化应该“融合”发展已成为共识,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南京在个别领域、个别区域取得了二者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效果,但总体上来说,南京文化“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尚处于“浅尝试”阶段。如南京目前仅在科技、金融、旅游等领域做了文化融合发展尝试,而对于“文化+”战略所涉及众多产业或行业而言显得融合面过“”;再如南京文化与金融融合,虽被评为“全国文化金融合作十大创新案例”,但就目前而言也仅有占全市文化企业总数不足10%的1300余家文化企业可以享受到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金融对接服务,融合深度显得过“”。融合面过“”、融合度过“”,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和各相关产业都是在其包括管制规则、法律和政策等制度框架内独立发展,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不仅给产业融合渗透带来极大的难度,而且同时也加大了产业融合的“边际成本”。

2 专业人员的匮乏,影响着文化“融合”发展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南京“文化+”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文化复合型人才和新兴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南京对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一直都予以高度的重视,截至2014年,南京引培符合“321计划”的文化人才、文化科技融合类人才共189名,先后评选两届共20名“文化名人”,先后评选三届共109名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但即便如此,也与南京近1.6万家文化法人单位对文化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四、南京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由快速成长期步入转型期,其融合性的产业经济形态的实质已经显现,除了与金融、科技、旅游等因素紧密融合外,几乎所有产业也都需要融入“文化+”元素。因此南京应抓住全市产业“调结构,促转型”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南京文化、科技资源丰富、文化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人才储备量大的优势,加快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步伐,以进一步增强南京文化核心竞争力。

1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助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建立和完善产业融合的顶层制度设计是产业互动融合的根本保障。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南京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既包括综合性的文化发展政策,如《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1+5+1”文件、2014年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的《南京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更有大量的文化产业专项政策,如近年来颁发的《南京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等等,为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总体上来说,南京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着融合领域不宽广、融合机制不顺畅等问题,文化“融合”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在管理组织层次为“融合”创造出共融共兴、融合发展的有效平台,迫切需要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党委宣传部门与政府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建立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打破因传统产业分立而形成的多重管制体制,通过放宽行业限制、破除行业壁垒,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

2 、立足 现有产业基础, 优化文化 园区运营模式, 实现文化产业与现有产业的深度融合

发展文化产业园是国内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通过设立产业园,为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交换、经营管理、产业链配套等方面节约大量成本。好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有产业集聚的功能,而且有产业融合的功能。目前,南京现有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重点园区(基地)16家。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七片、三城、三谷、多区、多基地”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布局。但部分园区产业结构不够平衡,如江宁的高新区内的高新创意180和方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两个园区,其发展重点为创意设计、动漫、文化艺术等,与目前江宁区已形成的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智能电网、软件及未来网络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制造、生命科学两大未来优势产业的融合匹配度不高,导致江宁高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要羸弱的多。因此,就南京的实际而言,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布局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应将政策导向的着眼点由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向园区资源的整合、质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场化运营组织的培育等方面的转化,借鉴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的“灵狮模式”等具有成功经验的园区运营模式,对南京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机制模式的优化进行探索和创新。

3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业态融合,打造品牌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按照“集中资源、选择重点、优先发展、实现突破”的原则。引导资源向产业转型发展的影视动漫制作、广告及新媒体、现代创意设计、数字移动娱乐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等南京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以新型显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代表的集聚效能显著的重点行业和文化龙头企业配置,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引导传统文化产业与其他高科技产业、新兴媒体及创意设计产业有机“融合”。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支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不断提高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大力扶持中小微型文化企业,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打造具有南京标签的文化品牌体系。南京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品牌,要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要加强对南京已有如“通灵”、“熊猫”、“宏图”、“大贺”、“扬子晚报”、“金陵金箔铝箔”等文化名牌的塑造和宣传力度,以推动整个文化品牌体系的建设。

4 、依托 平台载体, 发挥市场作用,开展金融创新,健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依托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这一平台载体,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重点围绕影视传媒、图书报刊、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经纪、艺术培训、艺术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开展金融创新。以版权服务方式创新为核心,推动文化资源金融化。以优质版权推选、版权登记、版权权属核查、版权价值评估、版权交易监管等一系列版权服务为基础,通过系统组合信贷、抵押(质押)、担保、债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从而有效规避融资风险,更好地被各种商业银行及基金所接受。进一步拓宽文化金融中介服务范围,为金融机构介入文化产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和配套服务。包括版权价值评估、优质项目推选、行业信用调查、版权交易监管、还款来源调查等,弥补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鸿沟”,降低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创新实践过程中的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

5 、加快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实现人才聚集升级

聚焦南京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突出影视动漫制作、广告及新媒体、现代创意设计、数字移动娱乐和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金融、市场运营管理等创新型、外向型、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尤其是文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文化人才纳入特殊人才政策范畴,开通文化人才“绿色通道”,将子女入学、就医就业、税收返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复合型人才、团队的落地、发展提供更为有效、完善的条件。要充分利用南京高等教育资源,支持高校加强理工学科与人文、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文化人才资质认证体系,形成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人才流动、使用和管理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和发展环境。

(拟稿人: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