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大使,为20多个国家“养蚕”

25.02.2015  15:08
蚕桑大使,为20多个国家“养蚕”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新华报业网讯 2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镇江市的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终于见到经过多次预约的江苏省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李龙。还没说上几句话,他的手机响了,“是古巴大使馆白思德大使的电话!

  李龙所在的江苏省蚕业研究所,同时也挂着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的牌子。作为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科研机构,这个研究所如今是中国蚕业科研的国家队,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蚕业专家团队,获政府特殊津贴的科学家就有6位。

  “去年8月份,习总书记访问古巴时,应古巴要求,达成古中蚕桑科技合作协议。”接完电话,李龙告诉记者,古中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已在江苏科技大学筹建,拟定5月揭牌,“白思德大使已经来了3次电话,约我谈中心揭牌的事。

  作为著名的蚕桑专家,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多,李龙兼任着古巴、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的蚕桑技术顾问与课题负责人,被多个国家誉为中国的“蚕桑大使”。

  说起中国与国外的蚕桑情,李龙显得有些激动。他打开电脑,给记者讲起在古巴的蚕桑故事。

  2011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访古巴。访问前,李龙代表中国政府送去了桑树与辣木种子,就种在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庄园和寓所。去年7月,习近平主席再次访问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特地邀请习近平参观庭院和农庄,中方赠送的辣木、桑树已长得十分茂盛。习近平说,我这次特意又带来5KG辣木和桑树种子,希望它们茁壮成长,成为中古友谊新标志。

  对外蚕桑技术交流,增进了当地的蚕桑产业,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而李龙作为专家,也得到很高的尊重。

  2011年11月25日下午,卡斯特罗在自己的公寓接待李龙所在的中国蚕桑代表团3个多小时;仅隔2天,又在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再次会见代表团……

  记者与李龙正聊得兴起,蚕研所副研究员潘刚敲门进来,“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来信,希望我们蚕业研究所继续提供‘野三元’新品种,同时再派专家帮他们发展蚕桑。

  李龙指着潘刚对记者说:“在蚕研所,有很多科研人员都是‘蚕桑大使’,潘刚也是其中一个。

  埃塞俄比亚地处热带,雨水充沛,很适宜栽桑养蚕。过去一直主要使用印度的家蚕品种,但印度始终不给埃方原种。根据2012年中非论坛相关协议,当年底,作为中方蚕桑技术专家,潘刚带着包括“野三元”在内的12个蚕品种前往埃塞俄比亚。不过,对方专家不了解中国蚕种,颇不以为然。潘刚向埃方提出,搞一次对比试验,中方养殖中国蚕种,埃方养殖印度与肯尼亚的蚕种,看谁养得好。

  结果,中国带去的“野三元”不仅死亡率基本为零,而且吃食凶狠,茁壮成长,结的茧子又大又白,一粒蚕茧重量达2.5克,几乎是埃方引进其他国家品种的两倍。因为“野三元”长得粗壮,蚕体呈灰褐色而不是常见的白色,一位当地的黑人养蚕工人甚至亲切地称呼“野三元”为“My Brother”。潘刚回忆,在他派驻埃塞俄比亚7个月的时间里,前后有上千人前来一睹中国“野三元”。

  “中国蚕桑,已成为中国新丝绸之路的一张科技名片。”回首在国外推广蚕桑的经历,李龙很是感慨:“之所以赢得外国尊重,一是真诚,二是国际领先的蚕桑技术。可以说,每一位蚕桑大使的背后,都站着一群世界一流的蚕桑科学家。比如‘野三元’,是吴阳春为首的科研团队10年时间用野蚕和家蚕复合杂交育成,是我国首对通过审定的家蚕新品种。

  李龙告诉记者,蚕研所现在有800多个蚕种和2000多个桑树品种种质资源,蚕种产量占世界70%—80。不久前,蚕研所还签约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正式启动我国最高标准的“超6A级生丝抗性蚕品种”选育项目。本报记者郑焱董超标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