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家虫口夺粮:一年挽回超百万吨稻谷

12.01.2016  16:43

  每年每到春夏季节,天空中时常飞着许多小飞虫,对市民而言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水稻来说,却是危害极大。昨天上午,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的方继朝所长告诉记者,这些小飞虫其实叫稻飞虱,它是对水稻伤害最大的害虫,经过他们10多年的研究,研发的“长江中下游稻飞虱暴发机制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破解了稻飞虱测不准、控不及的技术难题,现在已经成功地从虫口中夺粮,一年都从虫口中挽回超百万吨稻谷,并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不过方继朝提醒说,厄尔尼诺气候可能对本地越冬的灰飞虱有利,因此今年稻飞虱的发生也可能高于常年,要做好预防工作。

  无法准确判断时间成难题

  方继朝所长介绍说,稻飞虱有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3种,多数以吸收水稻的汁水为生,凡事被它“”过的水稻,就会慢慢枯死倒伏。此前最大的困惑是,每每在稻飞虱高发时期,农民会提前到农田里观察,发现虫害并不明显,但是到了8月底9月初时,这些小虫就像突然一股脑地全冒出来了,停在稻田里吸食水稻的营养成分。

  对此,方继朝解释说,其实稻飞虱分为三种,除了本地越冬的灰飞虱以外,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都是迁飞的,而稻飞虱和一般的小虫不一样,它能够进行长距离飞行,南京现在天冷了,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都飞到越南的北部过冬了。它首先飞到距地面50公里的平流层,跟随着气流的流动进行长距离飞行,最远能飞1500公里至2000公里。方继朝还表示,当稻飞虱在本地生长时会很肥胖,而一旦准备远行过冬时,它就会迅速“减肥”,瘦得几乎只剩头和翅膀,以使得它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借气流之力。

  几十年捉虫养虫寻找规律

  为了真正掌握这些害虫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进而找到测虫、控虫的法宝,省农科院的植保专家几十年来一直与虫为伍,捉虫养虫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与害虫生活的时间甚至比与家人的时间还长。

  为了得到害虫样本,植保专家也是想了各种招,甚至动用飞机拖网捕捉、在黄山光明顶、四川秀山等八面网捕捉、海上水稻诱虫、异地标记回收、不同日龄成虫卵巢解剖等系列实验研究,创立了我国褐飞虱的异地联网的预测预报办法和综合防治策略。而采集到害虫的样本后,专家接下来还要养虫。

  一年挽回超百万吨稻谷

  经过多年研究,专家摸清了稻飞虱的“出没规律”,一般在每年的六七月份过来,七八两个月是“潜伏”期,到了九月,可能就会突然暴发。“另外,明年稻飞虱会不会大规模暴发,要看今年越南北部的气候等。”方继朝说。

  而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近年来粳稻面积扩大、籼粳稻区并存,是导致稻飞虱中白背飞虱、灰飞虱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单季粳稻后期,杂交籼稻上大量褐飞虱成虫迁入, 不同虫源汇集、世代重叠,使用褐飞虱盛发期延长20天以上。而常用农药增强了稻飞虱生殖力和抗逆性,加重了发生程度,而且抗性品系耐稻田30℃高温仍能产卵。

  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专家建立了手机网上虫害的预警系统,在迁入期、迁入量、气象等预测因子基础上,新增籼粳稻繁殖率、天敌效应差异等关键因子, 更新预警分析和数据模块, 准确率提高到 93%,并开发了田间天敌增强利用技术,对飞虱—天敌高选择性低抗性杀虫剂等核心技术,并集成内吸药剂浸种、秧田防虫网、晒田增温抑虱、集中防治多病虫减少喷药次数等配套技术。

  据了解,该技术经过近3年推广2.02亿亩,每季稻减少用药1~2次,每年可挽回超百万吨稻谷,净增社会经济效益86.6亿元。方继朝提醒说,今年的厄尔尼诺可能对本地越冬的灰飞虱有利,因此来年它的发生也可能高于常年。(编辑 焦哲)

编辑: 郭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