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项目骗补贴岂能算政绩 检方:未私揣腰包也属犯罪

02.07.2015  10:49

  新华报业网讯 苏州相城一个牧场刚拿到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一年之内竟然被法院宣布破产了;扬州一家规模不大的养猪场申请补贴,市县乡三级农委干部忙前忙后……这些反常的现象背后,往往暗藏着职务犯罪。记者昨天从省人民检察院获悉,去年以来涉农领域313名官员因贪贿被查,其中215人在涉农补贴上动了“歪脑筋”,一些监管者竟然错把骗取补贴当作“政绩”。

  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大量真金白银流向基层,原本“清水衙门”的涉农部门近年来随之出现不少腐败现象。以扬州为例,去年查办的渎职案件超三成发生在涉农项目补贴领域,共涉及4个农业补贴项目,被骗取财政补贴资金高达600余万元。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均有工作人员因补贴发放过程中存在渎职行为而被立案查处,其间存在明显的利益链条。比如,扬州市农委畜牧兽医处处长段某接受一家养猪场老板的请托后,在不符合财政补贴政策要求的情况下,仍把补贴项目给了养猪场。最终,养猪场凭着虚假项目获得60万元补贴资金,按照事先约定的返还比例,25万元也进了三级农业部门“小金库”。

  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编制虚假材料虚报项目是骗补的主要手段。比如,金坛市直溪镇原副镇长谭炳泉在担任直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期间,明知多家单位虚报面积、未匹配自筹资金、施工不符合项目要求,仍然帮助他们申报项目、编制虚假申报材料,通过项目验收,造成江苏高效设施渔业项目和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项目补贴资金损失共计180万元。他还帮助金坛市天旺湖现代渔业公司伪造材料申报项目,骗取、侵吞公款共计85.38万元,而这个公司的老板正是谭的妻子。

  涉农补贴为何成为腐败重灾区?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王勇认为,不少涉农补贴项目存在信息垄断,易造成“暗箱操作”。尤其在具体项目申报过程中,项目内容、申报条件、审批流程等信息未能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给一些申报主体弄虚作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留下可乘之机。同时,项目推进与落实也缺乏规范化内控机制,加上多头监管沦为无人监管,使得权力滥用有恃无恐。

  不少被查办的基层官员帮助骗补,并不是为自己收好处,而是出于狭隘的部门利益或者地方利益考虑,认为只要给地方拉到国家补贴就算“政绩”。“实际上,只要滥用职权套取项目资金给国家造成损失,即使自己不揣腰包,也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本报记者顾敏

原标题: 虚报项目骗补贴岂能算政绩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