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时元:退休不忘初心,社区奉献十六载

09.10.2016  13:05

  “有难事,找蒋时元”,这是南京市鼓楼区古林社区许多居民常说的一句话。

  蒋时元今年76岁,原是十四所的一名职工,担任古平岗1号南院的退休党支部书记多年。退休16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6如一日,为社区做好事,谋善事,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让正能量在社区传递。

  一分钱打开记忆闸门

  2000年初,时任十四所机动处党总支书记的蒋时元退休了。

  蒋时元是浙江东阳人,高中毕业当了兵,退伍后来到属于国防科工委的第十四研究所,把自己的40个春秋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蒋时元退休,儿女们都很高兴,在工作岗位上辛苦了这么多年,该好好歇歇了。他们谋划着,要让老爸吃好穿好,还要择机带其到省内外甚至到国外去旅游,见见世面,陶冶身心。推销保健品的也不失时机地找上了门;还有一些好心的朋友不时前来传授养生之道:人老了,干啥都要慢节奏,就拿睡觉起床来说,要做到三个三分钟,睡醒时要在床上赖三分钟,起来坐三分钟,下床后停三分钟……

  不知怎的,刚退休的那些日子,蒋时元总觉得心烦不自在,保健品吃了没味,三个“三分钟”做了几次乏味,还动不动发无名之火。

  一天,蒋时元在家翻阅一本老版的《三国演义》,书中夹着一张1953年印刷的一分钱纸币。看到这久违的一分钱,他耳边仿佛响起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童声,思绪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往事像潮水似的涌上心头:

  那时的社会风气多好啊,拾金不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成为时尚。

  他想起了儿时母亲常说的话:“人的力气是用不完的,睡一觉就有了。”“人家有困难,要你帮忙,就要不惜力气去帮!”母亲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儿子,下雨前从地里跑来帮人家抢场,主动帮助邻居照应孩子,即使叫化子上门,饭也要多给一点。母亲付出的是辛劳,收获的却是愉悦,脸上总是挂着笑。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打小时他就乐于助人,被村民称为“善良”的好孩子,每当听到赞扬,心里就觉得特别高兴。

  参军入伍后,他把好家风带到部队,好事做个不息,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手捧证书,心里幸福。

  

  退伍来到十四所,从当普通工人到中层干部,排忧解难的事做个不停,成了所里公认的“好人”,他也感到自己是最快乐的人。

  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蒋时元头脑更加清醒:幸福不在于吃好穿好玩好,而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奉献。退休不应是为人民服务的终点,而应是起点。作为共产党员,自己更应该做到这样。

  找到了由烦恼转向愉悦的契入点,蒋时元决心重操“旧业”,退休不褪色,继续作奉献。他主动请缨,担任了古林社区古平岗1号南院退休党支部书记。他要利用这个平台,施展拳脚,将阳光洒在社区,把温暖送给居民。

  一件件小事铸成大爱

  蒋时元说到做到,用爱心兑现初心。居民们说,他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我们天天看到,可就是数不清。

  说起“夕阳红”巡逻队,如今在鼓楼区许多社区普遍存在,并不稀奇。然而,首家建立的,当数古林社区,而这一创意的提起人,则是蒋时元。

  那是退休不久,蒋时元发现所在小区常有失窃现象,忽而听说车棚内自行车被盗;忽而听说晒在外面的衣服没了;忽而听说小偷撬锁爬窗。他想,丑恶怕见光明,小偷点灯是人,熄灯是鬼,有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就不敢胡作非为。如果把小区的离退休党员、积极分子召集起来组成一个巡逻队,天天在小区内转,老人虽然不能与小偷搏斗,但起码也能起个震慑作用。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社区领导说了,获得了大力支持。小区的一些60岁、70岁甚至80岁的老人,听说要成立巡逻队,纷纷前来报名参加。蒋时元开动脑筋,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夕阳红”巡逻队,并当起了巡逻队的负责人。他负责尽责,列了值班表,每次巡逻都要做值勤记录。“夕阳红”们巡逻风雨无阻,寒暑无惧,除了防偷防盗,还检查安全隐患,提醒火烛小心。

  “夕阳红”巡逻队给小区带来平安,失窃现象极少发生,获得了居民们的热情赞扬。巡逻者倍感光荣,更加认真负责,巡逻队伍也不断扩大,已由刚开始的30多人扩展到现在60多人。

  古林社区的“邻里寿庆”,在鼓楼区乃至南京市,可说是开了先河,许多人为之点赞。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一创意,也是“有心人”蒋时元提出的。

  那是数年前的一天,蒋时元散步时遇到十四所的陈姓退休女高级工程师,便问候道:“老嫂子,近来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的?”陈高工摇摇头说:“没啥,就是会想念儿子,尤其是在年节或过生日的时候。”原来,陈高工年近8旬,老伴已经去世,两个儿子在美国定居,她因晕机晕车而不能前往,独自一人生活,眼看80寿诞将临,可儿子却不在身边,常常自艾自叹。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蒋时元想到现在有的儿女因工作忙,常常把父母的生日寿诞忘记了;还有的独居老人,过生日无人庆,倍感孤独。如何为这些老人排忧?蒋时元想到如今年轻人风行“集体婚礼”,老年人何不来个“集体寿庆”呢!他决定自办“邻里寿庆”,让年内将要过整生日的老人乐上一回。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3年1月的一天上午,古林社区首个“邻里寿庆”开张了,在古平岗1号大院老年活动室,蒋时元将当年过60、70、80、90周岁的46位居民全部邀请来,活动室里大红灯笼高高挂,他自掏腰包买了寿桃,摆在几个大盘子里;十四所和社区的相关领导也赶来祝贺,并送上了蛋糕。居民们还进行文艺表演,有独唱、合唱,还有魔术和戏曲,活动室里热气腾腾、其乐融融,寿星们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忙着让家人照相摄像,留着做长久纪念。如今这一做法已在古平岗1号大院里坚持下来,每年春节后,蒋时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邻里寿庆”。寿星们高兴地说:“在一起过寿庆好啊,既节约了儿女们的时间和金钱,又开心热闹,蒋时元为我们想得真周到啊!

  蒋时元家附近有个40多岁的重度残疾人,时有悲观情绪,他闻知常登门看望,做思想工作。此人善于绘画,蒋时元就鼓励他多画多练,还提供纸笔,并在小区老年活动室为其举办画展,增强生活的信心。2014年9月,这位残疾人不幸在家中病逝,年老多病的父母手足无措,蒋时元第一时间得知消息,迅即赶来张罗。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仍咬紧牙关,与前来的殡仪馆工作人员一同将这重度肥胖的残疾人从5楼用担架抬下来,送上殡葬车。车子开走了,可他却累得双腿僵硬,瘫倒在地。

  像这类的事,蒋时元总是乐意做,且做个不息。一次,小区一居民外出忘记带钥匙,归来时进不了家门,想到蒋时元,便打电话求助。蒋时元二话没说,迅即赶来,见其家住二楼,便找来梯子,不顾年高腿软,冒险登梯,爬上阳台,进了家,开了门,解了难。小区有个80多岁的老人,一次走路不慎摔倒,致使左腿骨折,躺在床上养伤倍感无聊,蒋时元获知后便找来轮椅,推其到附近的公园散心。这样的好事做多了,便有了“有难事,找蒋时元”的口碑。

  一朵花引来百花开放

  蒋时元用自己的热心赢得了居民的欢心,献给他的是赞扬,各种荣誉也朝他涌来,他先后被评为“鼓楼区治安志愿标兵”、“优秀公民道德观察员”、“南京市优秀志愿者”、“南京好市民”。

  手捧证书,面对荣誉。蒋时元并没有表现出十分的高兴,总感到自己好事做得少而得到的荣誉多。他还想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前些年生了一场大病,痊愈后体力精力大不如前,有些好事做起来总感到力不从心。是啊,已往80岁上数的人了,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况且即使自己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要发动小区更多的人来做好事,行善事,把为人民服务的“”留住。

  蒋时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小区十四所的退休职工较多,且大多是知识分子,他们渴望有个学习的平台,提高思想,增长知识。蒋时元想大家之所想,与退休职工孙松龄合作,在小区院内开辟了一个“学习与生活”专栏,刊登一些时政要闻、政策解读以及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和生活小常识等。为了调动孙松龄的积极性,蒋时元见荣誉就让。居民们夸专栏办得好,他说这主要是孙松龄干的,付出了许多辛劳。鼓楼区要评“优秀科普宣传员”,他向社区全力推荐孙松龄,使其不仅获表彰,还得奖金。这使得孙松龄十分开心,办专栏更加用心,广泛收集资料,精心撰写文章,将专栏办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深受大家的欢迎。

  蒋时元深知,只有大力弘扬正气,才能涌现更多的正能量。为此,他就注重在宣传上下功夫。先练笔,学习写稿,有了些眉目之后,便迈开双脚,在社区转悠,了解、收集好人好事,写成通讯报道,在报刊上发表,近些年来在南京市的相关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他宣传好人好事上了瘾,觉得光用笔不够,还得有影。他花了3000多元买了架相机,已是7旬老人了,还跟着行家学摄影,学成后身背相机,走家串户,专拍凡人善举,除了投稿登报,还出专集、办展览。前不久,他精选 了所拍的近百张照片,在社区办了个“把幸福告诉你”的专题展览,一些做好事的人见自己上了展览,开心地笑了,好事做得更勤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蒋时元的倾心宣传起了酵母作用,居民争着学好人做好人,以做好事为荣,以帮助人为乐。社区的好人好事就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精心照料重瘫丈夫,让其重新站起来的居民周丽英;有靠打工挣钱,赡养百岁堂爷爷的侄孙汤建国;60多岁的下岗女工崔传面,每到炎夏就在社区的马路边摆茶水摊,免费为路人解渴,多年如一日,被评为“中国好人”。前不久的一天,74岁的居民老张,被精神失常的女儿砍伤左臂,血流不止。小区居民闻讯纷纷赶来救助,有打电话叫救护车的;有主动帮助垫付车费和急诊费的;有到病房护理的;还有的迅即将其女儿送精神病院。这一幅“救助图”,也是一幅“好人榜”。难怪有人风趣地说:“古林社区简直成了好人社区了!

  瞧着这么多的正能量在社区传递涌动,蒋时元心里就像吃了蜜,由里往外甜,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正像毛主席诗词中说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裴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