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记”蒋乙嘉:千万富翁回乡扶贫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31.01.2015  17:04

  蒋乙嘉,20岁参军、40岁退伍复员,之后投身商海,从热血军人到下海商人,从装卸工人到经商老板,历经近十年打拼,他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身家千万元的企业家……在家乡四川省蓬溪县拱市村,蒋乙嘉的故事被街坊四邻津津乐道,他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后生们学习的榜样。2007年,事业蒸蒸日上的蒋乙嘉却做出一个让亲友惊诧的决定:将自己的4家公司交给朋友打理,他回村帮乡亲们脱贫致富。7年来,他将16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山沟,在村里修了40多公里的水泥路、18口塘堰、30口蓄水池、建成一座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圆了乡亲们期盼多年的“通车梦”“农田灌溉梦”。现在的拱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兴业、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丽新富裕村,并先后获得蓬溪县第一批“小康村”、县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光荣称号。蒋乙嘉个人也被授予“全国最美基层干部”、2011年度遂宁市人民政府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等荣誉称号。

  蒋乙嘉。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遂宁站

   1.第一个五年计划 砸钱修路:“总不能人还在,路没了

  2006年,退伍10年后的蒋乙嘉,已经是北京隆凯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身家千万。初夏的某一天,蒋乙嘉突发奇想,决定带着妻子和正准备念小学的女儿回老家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看一看。那年适逢遂宁遭遇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拱市村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地里干得开裂,田地大部分撂荒,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荒凉的景象让蒋乙嘉感到难受不安。没有水,没有路,离开家乡已经30年,村里却还像离开时一样贫困。离乡返京时的一场大雨,更是让蒋乙嘉的妻子杨扉婷印象深刻,她说,“从村里到通镇公路,还有2公里多的距离,因为没有路,就必须要从田槛上走过去。雨后的田槛泥泞湿滑,我当时脚下一滑就栽进了秧田里,摔得从头到脚都是泥。”千万富翁把媳妇从田里拉出来,带到镇上洗去稀泥,换上新买的衣服,返回京城。杨扉婷暗自想,丈夫双亲俱已亡故,这穷山村想必很难再来。蒋乙嘉想的却是,家乡还这么穷,我现在已经富了,我得为家乡做点什么。

  2007年,蓬溪县委“人才双引”工程找到了蒋乙嘉,希望作为成功人士的他能回乡投资带领村民们致富。蒋乙嘉说:“当时就想着自己富了,一定得做点什么报效家乡。我不是有1000万吗,那就砸500万帮扶乡亲,留500万给自己养老。”拱市村是旱山村,四面环山,人多地少、干旱缺水、不通公路、信息闭塞,十分贫困落后。

  拱市村的水泥路目前已经通村通户。图片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要想富,先修路”,回乡后的蒋乙嘉想。当时村里为了修建一条连接通镇公路的村道,村民已经集资了4万元。但这条计划修建的2.5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需要的造价是75万。4万元远远不够,工程进展缓慢。“要想带领全村人致富,路不通不行,那就我出钱吧。”蒋乙嘉说。说干就干,蒋乙嘉出资90万,将拱市村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修起来了。计划修3.5米的路,蒋乙嘉带着人修到了4.5米;要求修18厘米厚的路面,蒋乙嘉修到了平均23公分。2.5公里的路比计划多花了30多万。蒋乙嘉说,“修路一定要有超前的思维,适应未来的需要。总不能修路的人都还活着,路就已经不能用了。

  路修好了,蓬溪县政府决定每公里给蒋乙嘉14万元修路补助费。这笔钱,蒋乙嘉也没往个人兜里揣,见村民平时到山坡上种庄稼,又挑红苕又背包谷,很不方便,便用这笔钱砌起了水泥石梯。3年间,他和村民们一道,在全村修通21公里生产便道。2012年,又带领村民开山破土修成一条长12公里的环山公路。如今,各种大型农耕机械能进出每一块田地、每一片果园。有了路,还得有水。“靠天吃饭”的拱市村存不住水,缺水也是一大问题。2008年冬天,蒋乙嘉请水利专家到村里山上山下,现场勘察。这一年,蒋乙嘉出资60万元,为村民新建3口堰塘,扩建一口堰塘,打井27口,全村缺水问题得到缓解。2013年初,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蒋乙嘉也拿出存款100余万元,启动了拱市村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通过在田间修建竹节堰和蓄水池,彻底解决该村农田灌排“肠梗塞”问题。

  据常乐镇党委书记蒋黎介绍,目前拱市村里已有22口水塘,每年在雨季来临时完成蓄水,可供村里全年灌溉使用。每个竹节堰蓄水池里也可以储存100方水,插秧季节只需要把蓄水池边的沙袋移开,就能让池里的水自然灌入到秧田里,十分便捷。从来“靠天吃饭”的拱市村村民,也过上了水旱从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