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董永故里"妙做"仙女文章" 苏皖边界唱响"天仙配"

21.12.2014  10:05

  新华报业网讯 苏皖边界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山西南,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新区丹阳古镇董山里村;山这头,是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西岗社区大福村。两个村近在咫尺,多年来却很少交集。

  12月12日一早,江苏金东城集团董事长张定海悄悄向山那头出发。他此行有一个目的:和董山里村结成“旅游联盟”。

  董山里村自古流传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村里的董氏后人不仅为董永建了墓,还完整保存了《董氏宗图》。从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就一直以“董永故里”为招牌发展旅游业。8年前,全国20多个地方争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最终花落盐城东台,这让董山里村民颇为遗憾。

  但张定海此行,不是去“抢董永”,而是送“七仙女”的。

  “我们深入挖掘《天仙配》资源,正在横溪打造爱情文化主题的‘七仙大福村’。”张定海告诉记者。

  张定海年轻时曾在大福村插队,多年商海打拼,攒得不菲的身家。2008年,他携资下乡又到大福村,最初是打算投资6000万元建一个现代农业园,当得知隔壁就是“董永故里”后,他又萌生了搞文化休闲旅游的想法。

  当时,横溪街道也在“苦恼”。“横溪西瓜远近闻名,下一张‘名片’在哪里?”横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汤小南向记者介绍,招商引资不难,难的是打造美丽乡村。尤其在江宁,十朵“金花”标杆在前,温泉、山水、薰衣草、农家乐……各类资源都已被引作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横溪街道此前也精心打造了一个“石塘人家”,但下一个“金花村”怎么建?《天仙配》这个文化资源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双方不谋而合,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南京在全国率先取消街道GDP考核和招商引资任务,“不看台账看幸福”“不比GDP比美丽”,正在成为街道社区的发展共识。

  于是在多重考量之下,美丽传说成了美丽乡村的“创作背景和题材”——村口广场的群组雕塑再现“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七仙山上辟出千亩茶园,全手工采摘烘焙的“七仙银牙”省界飘香;村口湖泊取名“仙女湖”,湖畔石板上两个天然脚印,那不就是七仙女踮着脚日夜遥望山那头的董永留下的么……

  “《天仙配》里唱到‘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打造仙女村,农家劳动的民俗元素必不可少。”负责项目建设的南京七仙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绪建告诉记者,村里打造传统作坊一条街——酒坊,粉丝坊,手工石磨豆腐坊,手工挂面坊,年糕坊,炒货坊,糖坊,茶坊……统称“十二坊”。作坊里“劳作”的,已不是神话里的董永,而是城里的游人和青少年学生,磨豆腐、炒年糕、榨豆油,忙得不亦乐乎。

  光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神话传说,尚不足以吸引城里观光客,七仙大福村还有个“镇村之宝”——全国唯一的木榨(古代榨油工具)博物馆。有着乡土情节的张定海,多年走南闯北,搜集了16台大型古木榨机,集中在一起办了个博物馆。奇特的是,这些木榨不仅是陈列让人参观,还从安徽等地寻访到传统工艺榨油工,现场教游客榨油。记者前往探访时,恰遇到安庆籍老师傅张家道操作木榨,只见他扶着4米多长的木槌助跑两次,用惯性准确撞击到榨机上的木楔,木楔挤压油饼,瞬间油香满屋。“这台樟木枫木榨是明朝的,将近两吨重,能生产10种食用油。”张家道说,能吃又好玩,才能吸引城里的回头客。

  “工商资本下乡投资七仙大福村,我们有一个要求,要让村里的原住民也沾到天仙配的‘好福气’。”横溪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旭东说,根据规划,项目拆迁的3个自然村就近安置,100多户全部搬进了新建的吴峰社区,只要有就业意愿的一律安排到七仙大福村上班。金花村明年正式开村后,还将扶持引导村民自办农家乐,一产变三产。

  在西岗社区塘山自然村,48岁的陈国政一家已尝到了“七仙女”带来的福气。“我现在是作坊街的管理员,老婆是绿化组的组长,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5000多块钱,家里流转三亩地,租金每亩每年2000元。以前一家人挤小瓦房,现在是196平方米的小别墅……日子过得跟横溪西瓜一样——甜又美!

  妆扮一新的“七仙女”,拜访“董永故里”底气十足。“你们有董氏宗祠,有徽派建筑;我们有七仙广场,有木榨博物馆。主打爱情文化,互推旅游资源,联手吸引客源,这真叫‘树上鸟儿成双对,比翼双飞在人间’。”来到董山里村,张定海向村干部们激情勾画美好姻缘。双方商定,接下来要推动各个层面的旅游合作——一曲美丽乡村《天仙配》,正在苏皖边界悠扬唱响。

  本报记者庾康王世停 本报通讯员陶冶毛文轩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