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企业创新路上新动力

16.12.2016  20:03

纳税人增长10倍多 减税面超过99%

营改增,企业创新路上新动力

 

5月1日起,我省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四大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从2012年10月启动试点至今年10月底,营改增纳税人从11万户增加到目前在管正常户118.27万户,增长接近10倍,减税规模达979.63 亿元,减税面超99%。营改增,成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打通抵扣链条 让辅业更专业

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是家专业从事煤炭设备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受煤炭行业加紧去产能、去库存影响,此前销售一路下滑。“大中型煤矿企业的辅助运输专业化技术服务,营改增后按6%税率缴纳增值税,加上进项税额的抵扣,可扩大我公司研发新产品试用的进度和强度,有效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董事长姜汉军说。

2014年6月,这家企业投资5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产品技术服务、辅助运输整体承包业务,其税率由17%降为6%或11%,当年及2015年节省税金600多万元,以后每年预计节省税金400多万元。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同客户谈判也有了更多主动权,增加了中标机会。

营改增全面扩围,又让外购人力工资、“五险一金”等成本可进项抵扣,这家企业开始改变单一销售设备的模式,探索售后提供“一条龙”专业化服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半年来,其累计享受人力成本进项抵扣80余万元,新增就业员工近200人。企业拓展业务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加快从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转型。

营改增,打通了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激发企业将研发、设计、营销等内部服务环节从主业中剥离出来,实现主业更聚焦、辅业更专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也推动生产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集聚。目前,我省从事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文化创意服务的人员近300万,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今年前10月,我省国税收入中第二产业占比降至66.1%,服务业税收占比提至33.9%,比“十二五”期间增加7.7个百分点。随着税制改革不断深化,营改增带来的政策红利将进一步显现。

增加进项抵扣 加大技改投资

营改增试点后,试点纳税人购进设备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提振了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更新设备、扩大投资规模的信心。2013—2015年,全省服务业试点纳税人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447.19亿元,换算成投资额达3077.69亿元。非试点行业从试点行业取得的进项抵扣597.35 亿元,这些可对下游非试点行业应缴税额冲减,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和税收负担。

南通龙信建筑安装集团是一家老牌建筑企业,近几年致力于新型建材开发,董事长陈临新说:“营改增后固定资产可以抵扣17%,增强了我们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信心,今年已投入1.1亿元用于PC等现代化预制装配,以模块化拼装技术替代人工,向绿色建筑企业转型,预计增加可抵扣税款1200余万元。”

与此同时,龙信集团生产的建筑构件还可为下游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带来进项税抵扣,已收到可观合同和订单,使得过去建筑行业自产自用的建筑构件以外包形式出现。“十三五”期间,该集团计划投资5-6亿元用于新型建筑技术的开发,扩大工厂化建筑构件生产能力,提前实现30%的建筑PC化率目标。

在南京,拥有1800名员工的创维电器也分享了营改增的政策红利。今年初,公司启动生产线技改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建成后将年产200万块高端冰箱、洗衣机智能化控制板及100万台滚筒洗衣机马达。公司为此将新增厂房12.1万平方米,并购置冲床、焊机等国产设备100余台套,项目总投资1.3亿元,压力不小。按照规定,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进项税额分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该公司仅自建厂房一项的进项抵扣就将近700万元。公司负责人表示,营改增让公司坚定了创新促进产品升级的信心,将利用互联互通、超静音变频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实现生产线改造。

“小货运”抱团 做成“大物流”

今年前三季度,江苏明佳供应链管理公司营业收入1.48亿,而4年前它还只是一家小货运公司,年营业收入不到500万元。

2012年10月,我省开始试点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由于有11%和3%的抵扣差异,许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大型运输企业,以获得更高的运费抵扣。几经合计,江苏明佳主动联合宏昌、博客等3家小货运公司,全面整合客户、运力和场站资源,迅速完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及时保住了客户和业务。

“没想到抱团后形成资源聚合效应和规模上的虹吸效应,运营成本降低,业务量也有明显上升。”公司总经理赖建明回忆,合并当年营收超过原来4家公司的总和,去年更突破亿元大关,预计今年营收有望突破2亿元。“得益于‘营改增’抵扣效应,我们税负不升反降,平均在2%左右。”

“营改增”减税,让这家企业拓展业务更有底气。近两年,企业购入多辆新车,积极进军“互联网+”运输领域,成立无锡首个以“信用度”为评价标准的智能物流平台,以“线上”方式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实现货运车辆与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的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的高效匹配。目前,企业通过该平台已整合拥有360条运输专线、注册会员1.8万。

本报通讯员 沈国穗

 

2016年12月16日《新华日报》5版头条

本报记者 邵生余